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道德经》中“和大怨,必有余怨”是指纠纷还是问题?问题能够“一代传给一代”吗?
天道无亲,道德经,的人《道德经》中“和大怨,必有余怨”是指纠纷还是问题?问题能够“一代传给一代”吗?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在此我想到了《战国策·齐策四》中有一个《冯谖客孟尝君》的故事。冯谖(Xuān)替孟尝君去收债,当着欠债人的面把“左契”都烧了,他回复孟尝君说:“狡兔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意思是狡兔三窟才免去死亡危险,你孟尝君只有一处安身之所,是不能高枕无忧的。我替你买来了民心,这就是一“窟”,从此你可以“高枕无忧”了。这就是“狡兔三窟”的典故。
“司契”,掌握着讨债的凭据而不用;“司彻”,凭借着收税的权力不停地搜刮。“司契”“司彻”只是举例,只是比方,实际内容更宽泛。“司契”是本来有债而不讨,“司彻”是设计名目强要。民本来就“饥”、就“怨”,还强行“司彻”,就会结成“大怨”。 天道对谁都不偏爱,它只是帮助有道德的好人。 “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天道不偏向谁,谁循道而行,天道就赞助谁。“天道无亲”与“天地不仁”的道理是一样的。此“无亲”是“无远近”“无亲疏”,也就是“不偏爱”,尽管“天道无亲”,但它厚爱遵循它的“善人”。“与”是“赞助”的意思。“司彻”者不善,必结怨。而“司契”者善,所以不结怨,天道赞助的正是“司契”者,所以他“可以有国”且“可以长久”(第五十九章)。
由本章的“天道”看,“天道”并非纯自然之道,它包含人文之道的因素,此因果报应与“善恶”有关,此“道”之含义不是“规律”一词能涵盖的,据此分析“因果报应”并非宿命论,而是自然规律,是客观规律,是作用与反作用的规律。
本章有成语“报怨以德”“天道无亲”“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此言语出《道德经》第七十九章,讲的是有德之士与无德之人处世的心态与作为。
世人因为私心过重,喜欢争强好胜,所以常常为某些不如意的事情而发生争执,甚至彼此结下仇怨,怀恨在心。像这种事情,都是因为双方自负心甚强,才产生如此的结果。因此,纵然是有人出面调解,希望彼此能了结恩怨,可是双方仍然会有些不愉快的心情隐藏心中,还是难以彻底化解的,所以这种和解,只是勉强的和解而已,不能解决根本的问题。
然而,有德之士的圣人,他的心虚静恬淡,淡泊名利,不为天下先,不与世人纷争计较,为而不争。若是有恩于世人,也不挂在心怀,就好像是放款的官员,尽管发出款项,亦没有舍不得的念头,亦没有回报的思想,这样的作为怎么会产生争执,结下怨恨呢。
所以,像这样有德之士圣贤的品行,应该一代一代传承下去,这样的德性是令人钦佩的,因为天道无亲,它养育万物是不分亲疏贵贱的,同样的施予恩惠。因此,世人应该学习天地圣贤的德性,然后你就是上天的知己,跟天地圣贤一样拥有一颗大公无私的心,世界自然和平。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矛盾发展列一定阶段是会爆发的,所以要有效疏解矛盾冲突,不要掩盖既有的问题,以免小毛病拖成大矛盾。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和大怨必有余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故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
等造成别人对你有很大怨恨的时候,再去调和,必然会留有余恨。这样做是不能调解好矛盾的。因此圣人只是手持证据,用事实说话,并不苛责于人,这样就有效地避免了怨恨。所以说有道德的人讲证据,无道德的人讲道理(非要说个明白)。自然之道虽没有偏私,但却常常与人为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和大怨,用民间通俗的老百姓语言语言解释就是:和稀泥。
那么和稀泥能真正解决问题吗?网友们请根据各自实际经历仔细掂量。
上一篇:互联网金融的未来出路在哪里?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