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什么是晨峰血压,其危害是什么?
血压,高血压,小时什么是晨峰血压,其危害是什么?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问题补充: 早晨6-8点血压异常升高,这个时间段易发生心脑血管事件,大约一半心脑血管疾病发生在该段时期。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晨峰高血压是指血压从深夜的低谷水平逐渐上升,在凌晨清醒后的一段时间内迅速达到较高水平,这一现象称为晨峰高血压。老年高血压患者,特别是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晨峰高血压现象比较常见。
正常人24小时血压的变化是有规律的。多数学者认为正常人24小时血压节律呈双峰双谷,即上午6~10时上升,午后2~3时下降,4~6时又上升,以后缓慢下降直至凌晨2~3时的最低谷值。 这样描记形成的昼夜血压波动曲线状如长勺,我们形象的称这种血压为勺型血压。
其实早在2003年,Kazuomi Kario教授牵头进行的一项研究即提示,对于平均年龄为71岁的高血压患者,有晨峰现象者的无症状脑卒中风险较无晨峰现象者显著升高17%,卒中风险升高2.7倍!
晨峰现象与清晨时人体内的缩血管物质增加、扩血管物质释放受到抑制以及清晨血液黏稠度增加、心搏出量增加有关。
血压的晨峰现象显著增加晨起时段高血压患者的心脑血管事件风险。也就是说,晨起血压控制不良的患者发生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脑卒中的风险大大增加。
那么如此大危害的晨峰高血压,我们怎么办呢?
在治疗高血压时,除了控制平均血压外,还应注意控制晨起的血压高峰,选择长效制剂的降压药物或者调整服药时间,从而达到24 小时控制血压平稳的目的。
长效抗高血压药物,如氨氯地平(络活喜)、培哚普利、氯沙坦(科素亚)、福辛普利、苯那普利(洛汀新)等,要求能维持降压疗效在24小时以上。
其中作用时间最长的是氨氯地平、培哚普利,但这些药达到稳定的降压作用时间也较长,一般需4~7天。
所以,病人服用这些药后不要着急,起效慢一些,并不是没有效果。长效药一天只须服用一次。为了达到有效地控制24小时的血压,一般情况下药还是放在早餐前后1小时服用为好。
长效制剂能有效及安全的治疗晨峰高血压,使24小时血压平稳达标。保证心、脑、肾等靶器官安全。
心血管内科王医生于2018.7.8日编辑。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人在夜间睡眠时血压降低,大约在凌晨2、3点最低。清晨醒前血压快速升高,晨醒后开始日常活动的最初几小时内(约清晨6-9点)血压达到或者接近最高峰。这时的血压甚至于比夜间高40-50毫米汞柱以上,这种现象医学上称之为“血压晨峰”。
"血压晨峰"带来危险时刻
不少高血压病人认为每月只测一次血压就足够了,其实即使每日测一次也不够,这是因为人的血压是24小时波动的。犹如激素的分泌可随时间变化而变化,人的血压也有自然节律,这是正常的生理现象。在绝大多数血压正常的人群和三分之二的高血压病人中,夜间血压比日间血压要低10%左右。人的血压的昼夜节律可以让心、脑、肾全身血管在夜间得到充分"休息",这是正常的生理调节。
但是高血压病人的血压波动幅度比正常人的要大。认识病人的血压波动性对高血压治疗有重要意义。
人在夜间睡眠时血压降低,大约在凌晨2、3点最低。清晨醒前血压快速升高,晨醒后开始日常活动的最初几小时内(约清晨6-9点)血压达到或者接近最高峰。这时的血压甚至于比夜间高40-50毫米汞柱以上,这种现象医学上称之为"血压晨峰"。
对于高血压病人这是个危险时间,因为此时病人的交感神经处于兴奋时期,心跳加快,血压升高;此外一夜没有喝水,病人呼出不少水分,血黏度高。对于有动脉粥样斑块的高血压病人,此时斑块容易破裂,导致心肌梗死、脑梗塞、脑出血。有研究显示:心肌梗死在上午9点的发生率比晚上9点高3倍;心源性猝死的发生高峰也在上午9点到12点;清晨的中风发生率约升高60%。老年人在凌晨去世的占60%,心血管疾病突发达70%一80%。这种危险到中午12点后会减小。
对于无昼夜节律的病人,(常发生在老年人,肥胖伴有呼吸睡眠暂停综合征,继发性高血压),夜间血压甚至比日间血压高,导致心脑血管长期得不到"休息",也很容易并发心、脑血管事件。
血压波动导致危害升级
如果全天血管内压力波动大,很容易造成血管内皮受损,日久会造成心、脑血管事件发生。对轻、重度高血压病人来说,如果血压在一天内的波动很大,不能平稳降压,可能比不吃药更危险。
有些服用短效降压药的病人,按医嘱应该一日服用三次,但只服用一次,这必定造成血压波动性大。因为他们的血压在服药后的4至6小时内下降,但之后如果不再服药控制,血压就会上升,长期下去很危险。因此服降压药,不能只看血压是否下降,而是看血压是否能24小时平稳降压。
减小药物引起的血压波动性的最好办法是做血压24小时监测,以了解血压全天变化。这也是掌握夜间入睡后血压变化唯一的最可靠办法。可是24小时血压监测过程较复杂,病人不可能常做,所以当前医学界推荐高血压病人学会自测血压来了解服药后降压是否平稳,血压是否得到24小时控制。
"谷峰比值"助你监测血压
学会自测血压的关键是掌握血压的"谷峰比值"。掌握这个比值不难:每天清晨服药前测血压可了解降压药效最弱的时候的血压下降值("谷值");从服药后2小时开始,可多次测血压,找到血压的最低值,这时是药效最强的时候,血压的下降变化值叫"峰值"。谷峰的比值如果等于1,表示服药后,血压在24小时内得到有效控制。如果"谷峰比值"小于0.5,意味清晨血压明显升高,药效不能持续24小时。
高血压病人坚持在每天清晨以及服药后药效最强的时间点来测压,就能判断血压是否得到24小时全天控制。若在下午4点至8点再加一次血压测量,以了解服药后10至12小时的血压控制情况,判断就更准确。
在降压药的选择上,目前医学界的共识是优先选用一天一次给药、具有持续24小时降压作用的长效降压药物。但是不少一天服用一次的降压药,常需要2至3小时才能起效,因此选择降压作用快和长效的药物是最理想的。许多长效降压药物如替米沙坦能平稳降压至24小时以上,对清晨高血压有良好的控制作用。当然任何降压药物对不同人降压疗效不同,没有百分之百的有效率,因此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而自我监测血压对于帮助医生指导用药很重要。
上一篇:味精是怎么做出来的?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