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如何学会提问?
问题,的人,惯性如何学会提问?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导读:要发问的第一步是要提出怀疑,每一个伟大科学家都是这么做的。每个人一生下来,都会从文化传统、时代氛围再到家庭背景,套上各种各样的笼子。教育正是人们摆脱客观环境限制、走向广阔开放的人生空间的最重要途径之一。而如果教育的结果是将我们洗脑成僵化的心态和思维。那么,我们的思考不过是在画地为牢、自以为是。 每个时代的成功者,都是能够超越“围墙”自主命运的人。所以,我们要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理性思维,追求精神自由的状态。
内容正文:
要发问的第一步是要提出怀疑,每一个伟大科学家都是这么做的。那么该怎么去怀疑呢?我说两个点,第一个是去怀疑不符合事实的事情。以太理论的认识过程,就是最好的例子。以太的存在无法被实验证实,那我为什么要坚持它存在呢?
爱因斯坦这样问自己,于是他果断否定这个当时都被认可的理论。第二个是去怀疑不可想象的事情。这是一句逻辑哲学语言,由逻辑导出的。他的原作者不是我,是维特根斯坦。我是根据他所说的:“对于可说的,我们说;对于不可说的,我们保持沉默。”这句话来领悟到的。我可以把这个运用到判断事物是否靠谱上来。
那么什么是可以想象的,什么是不可以想象的。比如说光速,光速就是可以想象的,因为速度是存在的。所以超光速也是可以想象的。可以想象的,不一定都是正确的;但不能想象的,往往都是错误的。你不能想象没有世界的你,你也不能想象没有宇宙的你。所以从这个角度讲,相信宇宙是无限的,从始到终一直存在,比相信宇宙是有限的,大爆炸产生的靠谱多了。这是从哲理角度推导的,不是实验证明。因为你无法想象,原来没有宇宙或者宇宙是死寂的,然后突然大爆炸就产生了宇宙。那么我再问你,你还举例说出不能想象的事物吗?
你不能光看我写的,你得多问自己,看看你看了之后,你能想出什么。就我上面所说的两个点,你也可以批判。你可以说,有三个点。但第三个点,是什么呢?你必须在脑海中明确。
在《变化》一书中,我提出好几个质疑。其中有一个质疑是质疑时空弯曲能产生引力。我不赞同这个观点,就是因为时空弯曲可以产生引力这个事情,是不可想象。你脑海中怎么想,都没有画面感。现在教学用的那种铁球放在弹性床上的图像展示,是表象。
OK,看到这里,你应该歇歇了。上面的内容,其实很多。但接下来的内容,是一个被忽视的点。当我把问题问出来的时候,这个忽视的点,你才会注意到。
我们是怎么认识世界的?你会怎么回答?相信大多数人的回答是这样的:靠的是知识和思维。可是知识是由文字为基础构造的,思维是由文字语言为基础表述的。那么我们忽略的点是什么呢?那就是语言和文字的靠谱性。
你看物理世界有那么多定律,定义。倘若定义本身存在文字性的不准确,那么理解自然要大大折扣,认识肯定也会受到影响。这是我近期在阅读物理文章中的一个思考。我会在下面的文章中,为大家举例的。你先自己能否举一个例子出来。不过我先说明一点,语言哲学的障碍,是人类发展中约定成俗的,所以基本具有不可逆性。也就是说,如果有不精确的地方,很多时候,我们也无法避免。就是,我们自己并不知道,我们已经受了这种不精确定义的影响了。
《教父》里有一句经典台词,“那些花半秒钟就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这句话很好,但有瑕疵,因为看透事物本质需要一个过程。就好比爱因斯坦这么聪明的人,从狭义相对论到广义相对论,他走了10年时间。他的聪明和勤奋都是公认的。所以此台词改为:“那些想拼命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总是在浪费时间不去探索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我上面写了大概3千字,核心就是两个:批判性思维,理论文字的精确定义。所以下文也会围绕这两个核心来写。
先是批判,就拿我自己写的这本《变化》来说吧。我自己就批判过自己。此书第十一章《追踪移动的时空》,就是很弱智的文章。我们说一个观点成立,得看这个观点有什么支撑。大概要符合以下的步骤。
1、什么是前提假设和结论。
2、什么是逻辑上严密(logically valid)的观点。
3、什么是逻辑上可靠(logically sound)的观点。
4、该观点成立的前提下,可衍生出何种逻辑推论。
显然我在这篇文章得出的结论,没有严密和可靠的支撑。所以结论自然不靠谱。为什么写这篇文章,其实是因为当初看未解之谜之类的书籍,看到过很多离奇失踪又重现其他的地方的报道。那我就问了:“这是为什么呢?”我要怎么解释这种情况的。
但大家要知道,我书中的例子,来源于报道和网络。这些报道可靠不可靠无法得知。就好像UFO事件的报道,时间,地点,人物都很清楚。所以我是假设这些报道是可靠的,经历人的陈述是事实。那么该如何理解这些神奇的现象?
很多孩子,甚至会被这样的故事和报道吓着,我就曾经看了,经常脑子里面想。所以我以一个可以想象答案,来回答了。就是时空是可以变的,看似稳定的时空有交汇口或者风口,而且是流动的。流动又是不可测的,至少现在是,所以就给它起了一个名字叫“玄空”。确实很幼稚,想完这些就想删除这一章,但没有这么做。
有一个可以想象的答案,比没有答案,或者有神秘吓人的答案,肯定是好的。对于孩子,对于寻求答案的人,总是一种启发和希望。
就在刚才,有一个网友微信问我一个问题:他说科学的尽头是哲学,哲学的尽头是神学。他觉得有道理。如果科学发展到极致,就能掌握世界上所有的物质规律。可是却解释不了一个问题,那就是世界为什么存在?
我回答他:世界为什么存在,答案无解。因为世界为什么存在的答案,在世界之外。哥德尔不完备定理,揭示了在一个系统内对这个系统真伪的判断,永远是矛盾的。
然后他又问:“那么对于科学,哲学的尽头是神学,你赞同吗?或说说你的观点。”
我只能回答他:神学对世界为什么存在也无解。不过无解意味着永恒的神秘。所以相信神学,其实是我们相信神秘。
但就像我说的,有答案对于人类而言,总是一种安慰。没有答案的话,问题就会成为我们心头的梗。
但其实第十一章,对于整本书而言,并不重要。但我从不否认第十一章是幼稚的,不靠谱的。只是一种可以想象的推理。
本书最开始,最重要的一个观点,是关于惯性的——惯性的定义以及惯性定律的定义。我为什么对此定义做新的修改。很简单,现在的定义,还在沿用当年牛顿的表述。而现在的物理学,尤其相对论的的发展,是当时牛顿没有看到的。所以新的定义就产生了。
新的惯性定义是这样的:在引力场中,物体具有保持当下运动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
上一篇:小自己25岁的女生能接受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