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如何教育好一个处于逆反期的孩子?
孩子,自己的,叛逆如何教育好一个处于逆反期的孩子?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4 孩子需要爱和认可
孩子需要归属感以及来自家人的认可。你越是对孩子抱着倾听的态度,对孩子保持理解的心态,他就越能感受到你的爱和认可,实际上他的叛逆只不过是虚张声势。
三 叛逆孩子的父母应该注意的事项
1 处理好你的消极情绪
叛逆孩子的父母通常会被消极的情绪自我吞没掉,如果你产生消极情绪,就会觉得被孩子弄的不知所措。你会觉得孩子特别难对付,让人失望伤心。
这种毒性的思维方式也会阻碍你跟孩子重新你建立起信任。
2 停止大喊大叫
研究表明,即使是最有耐心的父母也会发脾气,对孩子大喊大叫。为人父母很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心平气和的与孩子交换意见。大喊大叫只会让人看起来暂时管用。
并且大喊大叫孩子极有可能以同样的方式回应你,以此形成恶性循环。
3 调动家人支持
婚姻越牢靠,孩子的叛逆行为越少。有些时候,当婚姻出现麻烦时,叛逆孩子可能成为牺牲的小羔羊。
培养与孩子无关,夫妻共同的兴趣爱好。婚姻生活,是家庭生活最基本部分,夫妻关系是家庭关系的最基本保障。
有位作家曾说“每个人,在他的人生旅途中,总有几个重要的,起关键作用的,永远也不该忘记的人”我想对于叛逆孩子而言,父母在其克服叛逆行为的人生旅途中,理应起关键作用。
因为我们是他至亲至爱的人。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对于逆反期孩子怎么正确教育?
本人根据自身的育儿经验,加上与一些育儿专家的探讨,结合孩子所处年龄段的发育规律,孩子的心理变化轨迹,对幼儿、青春期孩子的逆反进行分析,而后有目标、有针对性的提出具体教育方法,帮助孩子顺利渡过逆反期。
(一)幼儿(3——5岁)逆反期心理及教育措施
孩子的逆反从两岁刚学会走,有自我意识时就出现了。
这时候的孩子,看到熟悉的爸爸、妈妈或者爷爷、奶奶,他会喊;而遇到陌生的叔叔、阿姨,让他叫,他会扭过头不理睬。
3—5岁,是孩子逆反心理形成的第一个敏感阶段。
1、这个时段的孩子刚刚开始学着用词语或短句表达自己的意思或需求。比如:“妈妈,饿!饿!”;或指示物体,“鹅!鹅”;加上吐字不清,“狗狗”说成“doudou”、“哥哥”喊成“dede”等。
若大人听不懂,不明白,孩子就气急败坏,非常恼怒,放狠话,耍横,来释放自己不满的情绪。
(1)正确的处理方法:此时,家长要有足够的耐心,仔细观察孩子的反应,根据孩子的特点,先想办法将孩子的恼怒情绪稳定下来。也可以采取转移目标法,将孩子的注意力从引起不良情绪反应的刺激情景上转移到其他事物上去,这样,才能避免一场突如其来的战争。
(2)错误的处理方法:而很多家长却不顾忌孩子的感受,没听懂也不往下问,要么搪塞过去,要么不理不睬,觉得孩子无理取闹,对孩子非打即骂,企图逼孩子就范。
(3)这样导致两个后果:
一是加重孩子的抵触心理,反抗虽然被暂时镇压下去,但随时会因为其他相关的事情而一触即发。
二是孩子觉得委屈,迫于父母的强势而偃旗息鼓,但对父母以暴力或辱骂(如“滚过去”、“滚蛋”等词汇)处理自己的方式却铭记在心。一旦日后孩子遇到同样的问题,他就会毫无差别的拿出父母曾经用过的霹雳手段,以暴制暴,施加给别的小朋友,甚至包括父母。
这一切源于对父母的模仿。
2、孩子另一个明显行为是“打”人。
记得在孩子上中班的后半期,应该是四岁半的年龄吧?
一次,下午放学,我去接他。
老师说:“XX的家长,我给你说个事”!
“什么事”!
“明天咱们班要开一个家长会,你一定要来”!
“我想想,明天有事吗”!我迟疑一下。
“哦,明天你要有事,我现在给你说吧!最近很多家长反映,你们家臻臻老打他们的孩子。你回去了,也不要吓他,慢慢说说,我们在学校也多注意”。
经多次和老师沟通,与其他家长交流,结合对孩子的观察,我发现孩子打人有以下两个方面原因:
一是孩子缺乏安全感,自我保护意识强。比如;孩子对物品的占有,属于自己的物品,其他小朋友拿了,而不是自己主动送给他的,一旦发现,就要出手抢夺,继而大打出手;另一个,孩子在与其他小朋友相处或做游戏时,如果遇到小朋友抬手,或无意碰撞自己时,孩子不会理解为小朋友是无意的,而是认为小朋友是有意的,所以立马翻脸,动手就打。
往往事情发生后,你问孩子,孩子会说:“是XX先打我的”!
二是孩子打人是一种表达方式。3—4岁的孩子,才开始接受简单的口语教育,无法通过语言表达自己的意思。最简单、最直接的表达方式,就是“打”。“打”在他们的思维意识中代表好多意思。比如:喜欢了,“打”;恼怒了,“打”;对方不认真听自己的说话了,“打”;对方拿自己的东西了,“打”。因为,孩子经过反复的错觉认证,发现“打”最能引起对方的注意,“打”最能代表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打”能起到制止的作用。
(1)正确的处理方法:
首先我们要认识不是孩子道德有问题,而是孩子遇到问题时的应激反应。作为家长,我们要给孩子安全感,多陪陪孩子,多鼓励孩子,参与到孩子的游戏中。在与孩子的玩耍中,教给孩子怎样处理与小朋友之间的关系。
其次是引导孩子学会与小朋友分享彼此的玩具。教育孩子礼貌用语,教育孩子能用嘴解决问题的,坚决不用手解决问题。教育孩子以文明的方式、温柔的方式与小朋友交流互动。
最后是解决孩子打人不知轻重的问题。经过观察,发现孩子打人真的不知轻重。像这种问题,我们找机会反击过去,让孩子知道打人真的疼,让他疼过才能记得清。
另外,我们要知道,3——5岁的孩子,打人的事会反复出现,因为孩子心性不成熟,控制不了自己的行为,等过了这个阶段,孩子打人的现象就会满满停止。
孩子5岁半的时候,一次去学校接他,遇到一位家长,说“你家XX今年变化可大,看着懂事多了,也不打人了”。
我诧异了!是的,今年开学快半期了,也没听到老师反映他打人的事。
(2)错误的处理方法:
一是不分青红皂白对孩子就是一通打。有时是真打,有时是做给别的家长看。不管是那种打法,都不对。一是孩子委屈;二会把孩子打怵;三是孩子不服,孩子会再犯。
二是乱给孩子下定义、贴标签。“捣蛋”、“爱说假话”、“磨蹭”、“好闹人”等等,是一些家长常挂在嘴边的话,反复的使用这种刺激孩子的话语,时间久了,也就造成孩子错误的认为自己就是这样的孩子,想改也非常困难。另外,家长对孩子说这种贬义词话语时也会有不耐烦的表情,孩子会把你的这种不耐烦表情送给你,离你远远的,也不会接受你教育。
上一篇:如何培养阅读习惯?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