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什么是好的学习方法?
自己的,学习方法,方法什么是好的学习方法?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哪些术语或概念是没接触过的?你会如何定义它们?
这些概念和你已知的东西有什么联系?
能否用自己的话描述要点?这个概念在解决什么问题?
之所以要放弃反复阅读、使用自我检测的学习方法,是因为多数学习者关注的是课本、笔记,以及幻灯片中着重标出的部分。
他们会花大量时间反复阅读这些内容,对文本和术语倒背如流,造成一种“我记住了这些知识”、“我因为记住了这些知识所以等于会用这些知识”的错误印象。
所以建议家长:
1. 许多课本的章末都设有学习问题,它们是很好的自测材料,向孩子提问、让他们把答案写下来。
2. 每周都留出一点时间,用课上、课外的资料测试,包括已经学到的东西和预习后即将涉及的材料都可以。
3. 测试后要检查答案,确保孩子能准确判断出什么是自己知道的、什么是不知道的。
02
有间隔地安排检索练习
“有间隔”意味着要不止一次地学习、复习,不过两次练习中间要隔开一段时间。具体间隔时常多久取决于知识点的难度、孩子的掌握程度和学习资料本身,因人而异家长需要不断尝试和调整。
策略二的关键点是找到合适的方法、调整好适合孩子的间隔时间后坚持下去。
在这里向大家介绍一种国外学生经常使用的巩固、检索方法:“抽认卡”。
“抽认卡”背后的原理,是通过“主动回忆”(提供一些线索、工具或触发点)帮助学习者更好地去掌握知识,跟知识发生互动,从而记住、消化和吸收知识。
“抽认卡”的适用年龄范围很广的,上到99岁、下到9个月的学习者都可以使用。无论你要参加什么考试,“抽认卡”的设计策略和原理会提升你的学习效率。
只是年纪越高的学生,所使用的“抽认卡”需要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来自行定制。
如何制作适合孩子的卡片来进行学习呢?
首先,你需要准备两个基本工具:成年女性手掌般大小尺寸的纸张、不同颜色的彩笔。
其次,你想要巩固的任何内容都可以按照以下四类风格来制作。
风格一:问题答案型,一面写问题;另一面写答案。
风格二:关键词罗列型,直接把要掌握的答案、概念、关键词写在一面。
风格三:“一网打尽”型,把同一个主题下的所有重点(定义、举例、重点等)都罗列在一张卡片上。
风格四:打印型,把关键内容打印出来剪贴在卡片上。
使用“抽认卡”这种巩固方式最重要的是:不要排除掉那些已经正确回答了好几遍的卡片,要不停地打乱卡片的顺序考查自己,直到你掌握得相当熟练。
之后,可以把它们放到一边,但是还要定期复习,频率大概是每月一次。
03
学习时穿插安排不同类型的问题
通常,我们认为一次只专注于一个知识点的学习是最好的,比如针对某个知识点多刷题、反复练习,掌握后在学习下个知识点。但亨利博士告诉我们这种方法是有问题的。
他建议,不要反复练习某个题目或某项技能,学习者需要穿插安排两个或更多的主题进行学习。
这种轮换交替可以不断地刷新学习者对每个主题的记忆,持续不断地考验自己辨别问题类型的能力,并且能提高你在今后测验或真实环境中的成功率(因为考试时是打乱顺序和主题的)。
从长远效果来看,用这种方式掌握的知识点更牢靠。
这种穿插学习的效果得到了实验验证。
团队让两组学生计算几何体的体积,包括椭球形、锥球体及半椎体。
第一组:学生按同类型题目分别解题,即先解四道椭球形的题、然后锥球体、半椎体;
第二组:学生解同样的题,但是题目的类型是混合打乱排列的,即椭球形、锥球体及半椎体的题是穿插安排的,没有固定顺序。
结果第一组正确率为89%,第二组正确率只有60%。但是一周之后,最终测试的结果却是:第一组正确率只有20%,第二组正确率变为63%。
这种看似随机、穿插练习的方式,在学习最初阶段会感觉困难,见效太慢,但长期来看却是保持长期记忆的高效方法。
所以建议家长:
1. 协助孩子复习教材时不按从头到尾的顺序,而是打乱顺序抽查要点;
2. 刷题也要刷不同类型和主题的,不同练习册穿插进行学习。
上述三种学习策略:自测、间隔练习、不同主题交叉学习,其最终目的是在即将遗忘时重建记忆。
为了重建所学付出的努力,会让重要的概念更加突出、难忘,而且会将所学到的东西和其他知识,以及后来学到的东西更紧密地联系起来。这是一种强有力的学习方法。
3
帮助孩子提升成绩
还有三个细节需要注意
除了上述三种学习策略外,还有三个方法也能让家长帮助孩子提升孩成绩。
1. 细化
在新资料中找到其他层面的含义的过程被称为细化。现在很多视频节目会采用卡通视觉的方式来细化每一期所讲的知识点,加深观众的印象和理解。
作为家长,我们不可能像视频后期制作的专业人士这样操作,但还是有一些简单的方法细化知识点:
1. 让孩子尝试(或者当你向孩子解释某个知识点时)把知识点和已知的东西、生活联系起来,用自己的语言去解释这些知识点与我们的生活有什么联系。
2. 为新知识点提供一种比喻。有一次我在图书馆,听到一个七八岁的孩子问爸爸原子结构的问题。这位爸爸就用太阳系来打比方:它们就像你喜欢的行星、太阳系那些物质一样。原子核就像太阳,围绕原子核旋转的电子就像行星。这个比喻不仅非常形象,而且还和这个孩子喜欢的知识联系在一起,更容易让孩子理解。
2. 反思
反思是指花几分钟复习最近学过的课程或取得的经验,然后自问:在哪些地方做得好?哪些事情可以做得更好?你想起了其他什么知识或经验?想掌握得更好,需要学什么?为了下次做得更好,要采用哪些策略?
作为家长,我们可以帮助孩子养成这样一些习惯:
1. 当孩子在读一本书、或者学习某本教材时,让他们适时停下来问自己:刚才读了些什么?是关于什么内容的?
2. 写学习小结。不用很复杂,可以简单回顾一下本周学了什么、用自己的话去解释一下这些概念、与实际的联系、应用等。这比花费几个小时抄写幻灯片上的内容或笔记更有效果。
3. 校准
校准是比对自己的判断和客观反馈,看看你知道什么和不知道什么,从而避免被精通的假象所迷惑。
家长可以做的是:
让孩子做模拟题、考卷或者复习时真正把自测的问题答案准确写出来,而不是认为自己会了就略过,或者口头随便作答。没有老老实实地花时间真正写下答案。不写出答案,就有可能陷入自以为知道的假象。
这些真正有效的学习方法,在开始操作时孩子和家长都不会感到轻松、快乐(熟悉后难度会降低),因为学问本就是一件有难度的事。
但找对方法、努力学习会改变我们的大脑,能够让我们有更大空间去掌握和发挥自己的智力。这些困难会因此变得有价值。
上一篇:专业性强的销售有哪些销售?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