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为什么一出社会,社会上套路这么多?
套路,强者,自己的为什么一出社会,社会上套路这么多?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世界上并无绝对的强与弱,这正如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Malcolm T.Gladwell)在《以小胜大》一书中所说的,“有些优势来自拥有的有形资源,有些优势则是来自缺乏有形资源。过去,我们对于何谓优势,抱持着一个很僵化且局限的定义,我们以为有助益的事物,其实并无助益;我们认为无助益的事物,其实使我们变得更强壮、更明智...我们常想着名望、资源和隶属于精英机构对我们有利,却没有花足够的时间去思考,那类有形优势对我们的选择构成怎样的限制。”举例来说,买了房子在带来稳定住所的同时也限制了人的常住区域;有私家车的确在一定范围内扩大了人的活动半径,但却在更大范围上限制了人的活动半径。
如果再深入一些,我们还会发现既得优势者经常把优势上升到道德高度以压制后来者的挑战。“偷袭”就曾被秉持骑士精神、崇尚正面交战的贵族们骂得体无完肤,因为起初,这些贵族面对偷袭战法完全手足无措。而当贵族们也熟操偷袭的手段时,他们便不再批判这有什么道德问题了。按照铁血宰相俾斯麦的说法就是,“我们生活在一个奇妙的世界中。在这里,强者因为受制于道德而沦为弱者,弱者则因为胆大妄为而变成强者。”在别人的战场中和规则中,我们只能甘于做一个弱者。要想成为强者,就要找到自己的战场,甚至初期还要承担一些道德的压力,以自己的方式作战。
【宿命的力量远超我们的想象,甚至毅力、勤奋都是一种宿命】
人生的背后是什么?是基于个人奋斗的超越自我?是顺其自然的随波逐流?是不向命运低头的坚强不屈?还是难以抗拒的终极宿命?人生由无数的选择组成,而其中最重要的选择决定了人生的主要轨迹。当回首自己在人生各个岔路口的选择之时,经常会疑惑:我们为什么会选择了一条路而不是另一条路?选择一个人而不是另一个人?选择了一种生活而不是另一种生活?
在这个问题上,理性主义者经常对感情用事嗤之以鼻,似乎只要大家遵循理性的思维方法,就能做出最为正确的选择。高等教育也一直在试图传授给学生最好的思维方法,用以抵制与生俱来的冲动和随性。但是,就算我们完全懂得理性选择的益处和方法,在处理人生关键的选择时真的就能照此行事吗?恐怕远没那么简单。根据弗洛伊德的心理学研究成果,人的思想就好像一座冰山,浮出水面的是少部分,代表意识,而埋藏在水面之下的大部份,则是潜意识。人的言行举止,只有少部分是意识在控制的,其他大部分都是由潜意识所主宰,而且是主动地运作,人却觉察不到。也就是说,无论我们认为自己的选择是多么的符合理性,事实上可能还是被潜意识在暗中完全操纵。
但潜意识又是哪儿来的呢?它往往来自于我们根本无法掌控的天性和幼年经历所养成的性格和习惯。为什么说“性格决定命运”呢?就是因为性格是潜意识的基础,潜意识又是人生选择的最主要动机,而这些就是思想宿命的最根本来源。
除此之外,思想宿命还有着更为多样的表现形式,比如兴趣和好奇心。这个时代,我们经常着迷于屌丝变高富帅的故事,尤其惊讶和钦佩于他们遇到逆境、挫折时的坚韧和勇气。然而,我们却发现,这些故事在自我鞭策方面起不到多大作用,就算有也难以长期有效。除非和成功者有着相似的兴趣或爱好,否则,即使我们明白坚持下去的巨大好处,还是发现自己没这个毅力。为什么?因为大部分我们所认为的“毅力”或“坚韧不拔”,根本就是一种在某个方面的变相的“兴趣”和“好奇心”。这些兴趣和好奇心不见得有多么强烈或明确,但至少和“坚持”的事情有着某种程度的和谐而不是冲突。那种从事于自己完全排斥的事业却能取得过人成就的案例实在是少之又少。举例来说,那些靠做销售起家的商业名人往往有着和人打交道、沟通、交流的偏好,甚至很多还有扬名立万的野心。而我们的教材、儿童读物对于学历、家境、家庭教育、刻苦等的片面强调,实在是太具有误导性了。
当然,宿命最终极的东西其实是对于人生长环境,也就是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天才数学家高斯在他24岁完成巨著《算术研究》时曾有这样的感慨,“我被创造者送到这个世界上来,拥有其他人无法企及的智慧,然而,我所在的却又是个无论做什么都举步维艰、繁琐费力甚至肮脏不堪的时代。这莫非上天是在逗弄我吗?”人生的此种无奈真是不胜枚举。刚刚辞世的一代伟人 —— 新加坡国父、前内阁资政 —— 李光耀就是如此。美国前总统尼克松就这样评价过他,“李光耀的舞台太小,他如果生在另一个地方,另一个时代的话绝对是并肩邱吉尔、迪斯累利和格莱斯顿的地位。普通人也一样。如果我们生逢其时,最需要致敬的永远不应该是个人的努力和奋斗,而是我们的这份幸运。试想,无论是商业巨富、体育巨星、娱乐明星还是政界要人,如果换一个时间和空间会怎样?很可能一文不名,因为这个时间和空间所倚重的能力换到其他的时间和空间可能完全没用。
本篇微思考无意于让大家怀疑人生或怀疑自己,只是希望借助哲学的慧眼来深入探讨一下那些我们极易被公众舆论、社会环境和主流观点所片面引导的答案。哲学从不崇尚确定的答案,一切都是在怀疑、思辨、诘问中逐步向前推进的。哲学的目的并不是求得和谐,而是像开篇的比喻一样,鼓励人们走出蒙昧的洞穴,沐浴一下灿烂、甚至有时是刺眼的阳光。
微思考网站http://vthink.org,或关注公众号(可搜索公众号“vthinkorg”或者“微思考”),每周利用碎片化时间开启新的思维角度。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每个人一生下来便已经处于一个充满规则、制度、法律、传统、文化的框架中,却很少有机会看清所有这些的底层原因。久而久之,它们的先入为主使我们变得麻木,而失去爬上思考的高峰一睹真相的能力和欲望。尤其在物质至上的现代社会,即使有人走遍全球成为身体旅行的强者,也大多因为倦于心理旅行而变成思维方面的矮子。
我们的周围的确有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即使深居简出也往往具有超越常人的视野,只不过他们说出来的道理艰深晦涩,一般人尚未接近就已望而却步。如果把这种情境做个形象化的比喻可能就像下面的描述一样:
缺乏思考的人可以比作是关在洞穴里的囚犯。因为他们被锁着,所以只能朝着一个方向看。他们的面前是一堵墙,背后是一团燃烧的火。于是他们每天能看到的就只有背后的火焰和他们自己在墙上的投影。这个时候,他们不可避免地把这些影子看成是实在的,而对于造成这些影子的东西却毫无概念。直到有一天,一个人逃出了洞穴来到光天化日之下,才第一次看到了实在的事物,察觉到他们此前一直是被影子所欺骗的。但当他试图返回洞穴,把真理教给其他囚犯时,却力不从心,因为离开了“阳光”,他无法解释真相,而在别人看起来,他仿佛比逃出去以前还要愚蠢。这屡阳光,就好比哲学思想,能够洞察真实却总是让人敬而远之。
上一篇:考古专业人士如何看待《鬼吹灯》、《盗墓笔记》等盗墓小说?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