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如何评价古代的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人才如何评价古代的科举制度?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赵宋统治者在为士人提供公平竞争环境的同时,采用笼络和控制并用的手段来实施其控制功能:首先,通过殿试将考生与皇帝直接关联,使所有考生都成为“天子门生”,即所有获得进士功名的考生名义上都是由皇帝直接录取的,彻底打破“座主门生”的关系,有利于皇帝加强对士人的控制;其次,朝廷改变了唐代科举及第者还需要通过吏部铨选才能授官的制度,不但科举及第后直接授官,而且还在升迁方面处处优渥,进士出身者在短短的十几年之内进入权力中枢的例子并不少见;再次,最高统治者刻意彰显选拔寒畯的宗旨,以笼络广大下层士人。在科举取士的导向下,即使数量众多的终身无法实现金榜题名梦想的士人,也被吸纳到官员后备队伍之中来,他们对赵宋政权的认同极大地拓展了其统治基础,这是宋代科举控制功能的最有效体现。
明清统治者在继承宋代科举控制手段的同时,采用八股文作为科举考试的主要文体。从加强统治的角度而言,由于八股文限定了出题范围和固定的格式,确实能起到控制士人乃至整个社会思想的作用,清初执政大臣鄂尔泰对此有过中肯的描述:“非不知八股为无用,而牢笼英才,驱策志士,其术莫善于此。”
不仅如此,统治者还运用科举考试来维护稳定和统一,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例如,为稳定西北边境,笼络边疆地区的士人,北宋统治者不断增加这些地区府州县解送考试的名额。
唐宋以后,经济重心南移,文化重心也转移到江南一带,南北文化差异逐渐加大。为解决这一问题,明代进士实行分南、北、中定额录取的办法。再譬如,清代台湾考生在福建乡试中的举人配额从康熙时的一名增加到咸丰以后的六名,在会试一级,从乾隆以后规定在福建省名额内专门编出“台”字号,如果台湾籍会试举人在10名以上,就至少取中一名进土。这种优待办法使台湾士子欢欣鼓舞,积极渡海来大陆参加乡、会考试,增强了台湾读书人对中央政府的向心力。这是科举制度的另一价值之所在。
值得注意的是,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科举的选拔功能与控制功能并未能均衡地起作用,统治者往往会根据不同时期的统治需要来决定突出何种功能,尤其是明清时期,科举的选拔功能明显弱化,控制功能则相应强化,由于科举同时具有这两种功能,因此不能因为控制功能加强就说科举是“恶制”。
在评价科举的时候,很多人认为正是由于科举制度的存在,尤其是用八股文作为考试文体,导致中国在明清时期落后了,科举是近代中国落后的罪魁祸首。尽管科举对政治、文化、教育,乃至社会心理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但我们必须记住的是科举制度只是中国封建政治体制中的一种文官选拔制度,它不能代表封建政治的全部。无论是科举考试内容的改革,还是维持公正的科举制度建设,实际上都受制于封建皇权。因此,尽管科举制度弊端非常明显,但造成这种局面的绝非完全是追求公正选才的科举制度本身所造成的,更不能将中国落后于西方的原因全部归结到科举制度身上。如果说要找明清以来中国逐渐落后的原因,我认为中国封建政治体制是主要的。
更能说明问题的是,科举制度被介绍到西方之后,英国、法国和美国等主要西方国家借鉴它建立了文官制度。为什么在中国被视为垃圾的科举制度反而能在西方得到延续呢?因为西方的文官制度是建立在西方的政治体制之中,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中国封建政治体制对科举制度的影响。
因此,我觉得对待科举制度的态度应当是,充分尊重历史真实,在尽量了解科举本来面目的基础上,既不夸大科举在唐宋以来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中地位,也不有意回避或者抹杀科举的种种弊端,以客观、理性的态度来认识其价值,才能较为公允地评价科举。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对科举制度持正面看法。谢谢。
上一篇:如何评价易中天中华史?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