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如何评价古代的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人才如何评价古代的科举制度?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有一定的社会进步价值!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国科举制越来越完善,人才的培育使得今天的飞跃发展。但可还有些别病,一些穷人的子女没礼难过这一关。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废科举已经一百余年了,但对科举的评价至今也没有盖棺定论,在充分了解、认识科举史的基础上,客观总结和评价科举制度的历史作用十分必要。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评价在中国历史上延续了1300年之久的科举制度。
首先,通过科举考试选拔文官,是中国古代在人才选拔制度方面的一个历史性跨越。在科举制度产生之前,中国古代先后出现过贵族世卿世禄、察举等文官选拔制度。以血缘关系为主要特点的世卿世禄制度几乎完全将个人的才能排斥在选官标准之外,选拔功能无从体现出来。汉代实行以推荐为主要特征的察举制度,其选拔功能是否能有效地发挥,关键在于推荐者的素质和主观意愿。至东汉后期,察举制度基本上为世族门阀所掌控,成为他们攫取政治资本的重要手段。因此,察举制度不仅无法选拔德才兼备的人才,也很难达到统治者所期望的控制士人的目的。打破门阀世族对政治体制的垄断,将政权向普通知识分子开放,选拔更多的普通士人进入官僚阶层,扩大了封建政治的统治基础。
其次,科举为封建朝廷选拔大批德才兼备人才。历代统治者通过不断完善科举的各项制度,将“取士不问家世”作为科举考试宗旨,力求尽量达到“一切以程文为去留”(陆游语)的状态,为参加科举考试的考生提供了相对公平、客观的竞争环境。士人能否实现“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理想,关键在于能否在科场中写出高水平的文章。
选拔人才在历代科举中都得到了较为充分的表现,科举出身者成为唐宋以来文官的主体。自隋代进士科创立以来,普通士人得到了通过科举进入官僚队伍的机会。在唐代,科举的地位进一步提升,科举及第者中既有才华横溢的文学家,又有杰出的政治人才等,如一代名相宋璟、张九龄、姚崇、张说等,也有才华横溢的文学家,如陈子昂、韩愈、柳宗元、刘禹锡、白居易、杜牧等。
宋代统治者通过加强科举的制度建设,为考生提供了一个相对公平的竞争环境,选拔了一批彪炳史册的栋梁之才,无论在人才的数量还是素质方面都远远超过隋唐时期,明人徐有贞在《七修类稿》卷十六中称:“宋有天下三百载,视汉唐疆域之广不及,而人才之盛过之。” 宋代科举选拔的人才有寇准、晏殊、范仲淹、韩琦、富弼、包拯、司马光、欧阳修、文彦博、王安石、苏轼、苏辙、苏颂、宋祁、曾巩、柳永、黄庭坚、秦观、周敦颐、邵雍、张载、程颐、沈括、李纲、朱熹、陆九渊、范成大、文天祥等等,他们当中既有勇于改革的政治家,又有才华横溢的文学家、构建新儒学体系的思想家以及著名的科学家。这是科举制度具有选拔人才功能的最有力的明证。
及至明清时期,科举在国家政治与社会生活中的深远影响前所未有。作为明清科举考试的主要文体,八股文能较为全面地考查考生的儒学、经学、史学和文学知识水平,而一个人知识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着其智力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出考生的道德水准。因此,从科场中脱颖而出的人才在明清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领域都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诸如政治家于谦、张居正、林则徐、张之洞;思想家王阳明、湛若水、全祖望、钱大昕、魏源;军事家曾国藩;文学家汤显祖、郑板桥、龚自珍;教育家孙家鼐、蔡元培;科学家徐光启、实业家张謇、外交家郭嵩焘等等。
有的学者认为通过科举选拔人才的数量太少,并据此否定科举制度的选拔功能。我们认为选拔人才的数量并不是衡量科举选拔功能的最适当的标准,因为士人通过科举获得举人、进士功名,即意味着他们获得了候补文官的资格,由此可见,录取人数实际上是由整个统治集团所需要的文官数量来决定的。因此,录取人数不能作为反映科举选拔功能强与弱的重要指标。
从统治者的角度而言,创立并不断改革、完善科举制度,选拔更多的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进入统治集团,并予之以优厚的物质与精神待遇,使其成为统治意志的忠实执行者,从而达到控制在传统社会中最有影响力的知识阶层的目的。不仅如此,统治者还通过科举的引导来影响社会,使社会认同统治者的意志,从而夯实其统治基础。由此,选举与控制就成为科举制度的两大基本功能,这是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适应传统政治统治需要的结果,也是科举制度自唐宋以来长期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
确实,有相当数量的人考不上也有真才实学,这一点必须承认。现在有一种思维模式,就是每当我们看到一个科举落第者有所成就时,我们往往会突出他的落第身份,甚至将他坎坷的应举经历或者落第结果作为他成功的主要动力,这可能是符合实际情况,但这并不能说明科场一帆风顺就不能取得成就,更何况在我们看到一些进士、举人出身的人有成就时,则往往会忽略他的科举出身,更不会去考虑科举及第对他成就事业的正面影响。比如,文天祥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人物,他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连小学生都能背诵,恐怕很少有人知道他是状元出身。正是状元出身让他获得进入朝廷为官的机会,也使他有展示自己能力和气节的舞台。这样,我们很多时候一方面强调科场失意成才者的落第身份,另一方面又忽视科场得意成才者的进士、举人身份,两者之间形成鲜明的反差,使我们误以为有才华的人都考不上科举。
再次,科举有很强的控制功能,不仅能加强思想统治,而且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从统治者的角度而言,创立并不断改革、完善科举制度,选拔更多的有真才实学的人才进入统治集团,并予之以优厚的物质与精神待遇,使其成为统治意志的忠实执行者,从而达到控制在传统社会中最有影响力的知识阶层的目的。不仅如此,统治者还通过科举的引导来影响社会,使社会认同统治者的意志,从而夯实其统治基础。唐太宗对科举功能的评价是“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在他看来,科举制度不但选拔了为其统治服务的人才,而且使天下士人都在他的掌握之中。
上一篇:如何评价易中天中华史?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