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宋朝的高薪养廉有用吗?
官员,宋朝,高薪宋朝的高薪养廉有用吗?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问题补充: 宋朝的文官工资很高,这样的高薪养廉事实证明有用吗?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高薪养廉就是个笑话,看看宋代就知道了。如果说在中国历史上,找一些看上去很美,其实很坑的国策,无可争议的,就是宋朝的高薪养廉!
宋代的高薪制度的目的不是为了养廉,是重视文化,目的是高薪养士,士人的工资水平高了,生活有保障了,才有尊严,这样做主要是出于政治上的目的,武官的收入就比文官差好多,难道武官不用养廉?这是有意为之,宋朝时器重文人,提高文人待遇,是以文官去制衡压制武将,而从理论上讲,当时的大宋经济实力强大,有高薪养士的能力。
但是这个政策发展下去,却变成了“高薪养腐”。很多人只知道官员贪污是腐败,但是却不知道冗员之腐:北宋之亡,公认的有三大内在原因就是:冗官、冗兵、冗费。作为国家日常运转最重要的基石,官员的数量与开销竟然成了国家内耗的真凶。
北宋自公元960年开国到宋真宗咸平四年(1001年),这短短四十余年的时间,国家的官僚群体就已经是叠床架屋,人浮于事了。实在没有办法运转下去,一年“减天下冗吏十九万五千余人。”减员就有这么多,可想而知官员有多少了,而对于北宋的皇帝来说,为了稳固统治基础,官衔也就像是不要钱赛的,流水似的往外散。
高官身居高位尸位素餐,奢侈享受,奢靡之风盛行,国家不堪一击
枢密使级别的高官,基本工资月薪三百贯,相当于人民币九万块,其他“加俸”“职田”这些补贴收入,没有标准数额,但基本是官越大越多。比如包拯做开封府尹的时候,工资外每月都有30石米粮补贴和1500贯公务开支补贴,他的“职田”每年还有2000石米的收益。补贴如此优厚,所以包拯两千四百贯年薪,都是基本不用动。
所以北宋那些高官名臣们,位居高位后常做的一件事,就是晒幸福:比如草根励志典型吕蒙正,从穷书生做到宰相,每天都喝鸡舌头汤,给他做碗汤就杀上百只鸡,铁血抗辽的名相寇准,天天晚上都要摆宴席,都用巨型蜡烛,亮的跟白天似的,翰林学士蒲宗孟每天吃饭要杀十多头猪,洗浴时候洗脸洗脚洗屁股用的水级别都不一样,得分开烧,每次好多美女伺候,浪过了头,身体垮了,急忙找个老道问怎么长寿,人家劝他清心寡欲,他听完一句悲愤哀叹:清心寡欲?活一千岁又有什么用,不如死了好!
还都是些政绩不错的名相,所谓北宋多名相,其实应该是北宋名相多烧包,就是被这高工资养到烧包,单烧包还是小事情,上行下效,整个社会重文轻武,奢靡成风,大宋虽富,却军事力理薄弱,不过皇帝并不当事,大不了割地赔钱,反正有钱赔得起,金兵兵临城下,徵钦二宗还以为他们只是想捞一票就走,以为满足了他们的条件就可以了,结果酿成了靖康之耻。
分配不合理,底层官员工作重收入低,高薪养廉养出了基层贪污腐败
宋代官员的工资结构不合理,高级官员收入高,基层官员的收入工作重收入低,一个大县的县令基本工资也就20贯一个月,副县长只有十二贯,陆游曾说自己,“一日不继则无策矣。
不同级别冰火两重天的养法,就造成了两宋一直没根除的顽疾:基层腐败!基层官员工资低,小吏待遇更差,但朝廷国策,都是靠他们在基层执行和维护,所以他们就上下其手,各种营私舞弊。
发展到后来,以宋朝李新的话说,叫“廉吏十一,贪吏十九”,尤其是小吏,官位小权力大,一有空子就钻,不单自己财源滚滚,还常把官员拉下水。这严重程度,就连号称“青天”的包拯都被坑,他做开封府尹的时候,有小吏就在他眼皮底下,巧妙和告状的苦主串通做假案,欢天喜地的蒙到钱。以至于沈括也吐槽说:(包拯)不知乃为所卖也!
连包拯都被人卖,宋朝吏治,也就成了表面名臣云集下,骨子里的各种贪腐泛滥,甚至很多重臣,都被拉下水,仁宗年间开封小吏冯士元贪腐事发被抓,一审就吓一跳,把政事堂枢密院御史台三大机构全扯进来,酿成重大贪腐丑闻。类似状况,从北宋到南宋屡见不鲜。南宋宰相韩侂胄门下的小吏苏师旦,更闹到收钱收到门庭若市的地步,后来事败一查,比好些朝廷大员都有钱!
众所周知大宋有钱,对外对内都是花钱消灾,再多的钱也经不起瞎祸害,为了支撑庞大的官僚体系,赋税繁重、差役酷,所谓苛政猛于虎,农民起义频繁。
众所周知唐强宋富,宋朝时期造船业兴旺,海外贸易发达,贸易顺差同别的国家大,而且宋朝时期商品贸易发达,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显示了贸易繁荣的商品奇景,北宋的人均GDP据推测达到了让人吃惊的2280美元。 北宋朝税收值达到1亿6000万贯。南宋也不低有1亿贯吧。明朝只有北宋的十分之一,清朝是北宋的一半左右。
有钱好办事,从杯酒释兵权开始,大宋的政策能用钱解决的尽量用钱解决。
宋真宗赵恒写了个《励学篇》,里面有一句:“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这是北宋对文人的承诺,为了络士大夫,北宋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在鼓励科举的同时,对于屡试不中、多次落榜的士人,朝廷还开创了“特奏名”和“赐出身”的特例,以安抚人心。而对于那些凭借自己本事考中的人,更是要给他们兑现封妻荫子的承诺,如真宗时期的宰相王旦死后,他的儿孙、门生、随从数十人都被皇帝授予官身。一人身死,多人受益,年深日久之下,官僚这个群体的身躯自然硕大无朋,而这样也导致了一个死循环,那就是官员势力越大,就会更多的争取自己圈子的利益,而利益越多,官僚的实力就越大。
当官是要给钱的,在宋代最硬通的货币不是金银,而是铜钱和粮食,所以官员的工资也分为“俸钱”和“禄米”两样,虽然看起来不值钱,但是它们的数量惊人。官员除了正俸之外,还有“职钱”,甚至是官员身边随从的衣服、食宿也都由朝廷报销,就连退休的老同志,政府都会给他们安排一些皇家庙宇、宫观做一个“宫使”,相当于今天某某荣誉主席会长之属,而且宋代的老同志可还是实打实的拿工资的,虽然比在职的时候要少,但也是平民百姓望之不可及的数字。宋徽宗年间的淮南转运使张根哀叹,自己辛辛苦苦给国家收税,每年上缴中央三亿文钱,还不够养洛阳城里这群退休老干部。国家的钱,都花在这群吃闲饭的身上!
这么多花钱的地方,钱从哪里来,自古以来,封建朝代对百姓的剥削掠夺就脱不了两个套路,一个是名目繁多的赋税,另一个是各种差役、兵役。换句话说,就是朝廷既要钱,也要人,所谓“我全都要”便是如此。
宋朝继承了中唐以来的两税法,财政收入极高,这些赋税收入大多来自农民所交纳的田赋、商人的商税。 然而,农民除了向国家按期缴纳一定的赋税外,还有额外的杂税,这就更加加重了农民的负担,而农民依靠土地的收成根本承担不起高额的赋税。两宋统治319年, 期间发生大小农民起义434 次,平均每年1.4次。
上一篇:阿根廷红虾是野生的还是养殖的啊?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