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为什么说《资治通鉴》是帝王之书?
资治通鉴,史记,帝王为什么说《资治通鉴》是帝王之书?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个人感觉哈, 可能是因为里边讲的都 是王侯将相们为人处事, 还有和那些有身份有地位的大家们 ,平时的日常处理。治国之道、驾驭群臣什么的宗旨不都是这些事儿。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资治通鉴》不仅是“帝王”之书,也是将相之书,官宦之书,甚至是平民了解中国历史、熟捻古人做人之本的教科书。
《资治通鉴》是编年体史书,记载的历史上起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下迄公元959年(周世宗显德六年),记载的内容多以政治、军事事件为主,也有少量经济方面的内容。
特点是以历史上发生的真实事例来阐明道理,虽然有时也能看到编著者的倾向,但总体感觉是在客观叙述,这让人觉得有些像近代出现的以客观记载为主的新闻消息(司马光参杂其中的118条评论除外,那个更像编者按或者编后语一类),只是记载的不是现实而是历史上发生的事。
读完全书,本人感觉最深的是,无论帝王将相,还是一般宦海中的官员,成事者都需“有道”,失败者也大多“失道”。
其次,做人做事力避“轻浮”和“轻狂”,那是做事失败的祸根。《资治通鉴》里的大量事例都说明这一点。推崇的是沉稳和务实。
第三,单纯的文人不适合做官。《资治通鉴》里对著名文人和文学作品记载很少,但对文人执政误国却有较多记载。比如对南唐后期君臣误国的记载。
古人对《资治通鉴》评价很高,宋末元初胡三省说:“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自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为人臣而不知《通鉴》,则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民;为人子而不知《通鉴》,则谋身必至于辱先,作事不足以垂后。”
《资治通鉴》由于历史局限,有些观点未必全部适合于今天。但历史确实是一面镜子,对我们今天来说,哪怕是普通百姓认真读读也有很重要的借鉴意义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通读资治通鉴之后,我最大的体会是人不能对自己掌握之外的人或事抱有任何幻想。任何自我说服或者自我安慰的”应该会,应该不会”都会给自己带来灭顶之灾。列代英明帝王无不如此,妇人之仁只会带来更大的损失和伤害。
特别体现在做决定上,一定要善谋善断,任何决定都是基于所掌握的信息和对形势的正确判断。通观中国历史,每个朝代建立者都值得研究,在他们身上都有很多相同的君主特质。每个君王都是靠战争起家,而在战争中,对形势的判断极为重要,用孙子的话说就是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也就是要研究敌方情况,我方情况,还有地形友邻等外部情况,将整个态势了然于胸,并根据态势做出决断。但是对于老大来说,最主要的就是要建立起正确的战略方向,战略正确了,个别战役战斗失败才不会影响到整个局势的发展,当然,这里还要涉及到基本盘的问题,基本盘必须稳固。
先说战略的选择。先简单说说秦统一六国,秦朝的统一,是几代人坚持不懈的努力取得的,对于秦朝来说,有一个优势就是打垮西边少数民族之后,主要找略方向就在东方,而当时制定了远交近攻的战略方针,很好的分化了山东六国,使其每次合纵都以失败告终,而在东方,前期主要压力在于三晋和楚,当时要取得对三晋的战略优势,就得先解决楚国,把楚国的势力压缩到东边,使其不能轻易的和三晋联合在一起,要对楚国取得优势,就得拿下巴蜀,对楚国形成了西、南包围之势。解决楚国之后腾出手来解决韩国,长平一战,几乎倾全国之力拿下上党地区,从此对东方诸国特别是赵国取得了战略优势,后面的不过是时间问题。后期,楚汉争霸,刘邦的战略就是还定三秦,东向以争天下。不过项羽打仗实在太牛逼,在那个时代无一是其对手,刘邦是屡战屡败,最后僵持在荥阳一代。好在项羽政治不行,也就是战略还是差刘邦一截,树敌太多,被刘邦逐一拉拢,此时刘邦的战略主要是主力粘住项羽,韩信北上突围,京布、彭越游记于项羽后方,项羽手下无人,不得不亲自出马解决后方,可以曹无咎不听节度,被刘邦突破了正面。光武帝时期亦然,先打下河北和河东,先向南最后向西。战略的选择不一而足,也不可完全照搬,每次都有其特点。
再说说基本盘,基本盘主要就是经济和人才。孙子曰日费千金。没钱很难打仗,钱来源于两个方面,自己的和敌人的,孙子还曰了,要取用于敌。当然,经济上主要还是来源于自己,要有稳固的大后方。上面说到的秦一方面是商鞅变法提高了秦国的生产力,另一方面打下巴蜀之后贡献了很大的税赋和人力,刘邦一直有稳固的关中,项羽后方一直不稳,光武帝有稳固的河北和河东,特别是河东粮草不断。那么在人上,更不用说了,秦国后期人才大多都是他国过来的,刘邦有三杰,光武帝有南阳一众豪族,朱元璋有一众濠泗兄弟,老人家更是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老人家说的好,政策定好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
在人才问题上,作为领导者,对下属是什么样的尿性一定要心中有点b数,有的可用于心腹,有的可用于爪牙,有的只能是合作关系。心腹的选择是要慎之又慎,要能够控制得了,很多时候,心腹的反噬比敌人还要致命。当然,要能够控制下面人,没点手段是不行的,任何手段,不外乎赏和罚,但是在运用上却很微妙,用不好,适得其反。除此之外,能够让人能偶团结在老大周围,捐妻子,冒锋刃,不过是为了有肉吃,没肉吃,空谈理想是不行的,也就是说要实事求是。更重要的还是要具备点英雄气概,何谓?刘四爷,刘裕,高欢,重八等,都是出身寒贱,但天生有那一股子英雄气概,让人倾心相随。
以上可以看出,战略选择和基本盘的重要性。特别在战略上,可以好好看看《论持久战》。
在形式分析上,很多君王并不一定擅长,所以形势分析不一定是自己做的,但是决心必须是自己下的。在判断和下决心方面,不能由别人代劳,别人的选择不一定对自己最有利,形成依赖之后还有被取代的危险,也不能犹豫不选择,宁愿结果错了都不能给人优柔寡断的印象,那样便会拖延时机,最坏的影响是失去威信。当然,在决断上,个人性格起到很大的作用。刘邦在彭城被项羽打爆后,坐在车上一路往西逃,车上除了滕公,还有两个小孩,惠帝和鲁元公主,两个人可是他的亲生骨肉啊,逃命要车快,刘邦是毫不犹豫三番将两个亲骨肉踹下车,还好每次都被夏侯婴捡了回来。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