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春秋战国时期的王道、霸道指什么?谁更厉害?
孟子,王道,天下春秋战国时期的王道、霸道指什么?谁更厉害?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从秦孝公到秦始皇,一共七代,一百多年得天下,保天下只有十四年,就断子绝孙了。
王道一点也不慢,但是帝王不懂!
帝王被称谓:“君主”、“君王”、“国君”,什么意思呢?应该是“君子之主”、“君子之王”、“国之君子”。更应该用君子之道来对待百姓和治理国家,可事实呢!
什么是君子之道?
孔子说:“谁能出不由户,何莫由斯道也?”
什么意思呢?
难道大家都不是从大门出来的吗?门前就是大道,为什么大道上没人走呢?
原来都失“道”了呀!失去了君道。
所以说,有国者,义立而王,信立而霸,权谋立而亡。
义立而王:用“义”做国政,使百姓追求礼义,自己率先垂范,绝不违背礼义,就像孟子说的:“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
诚意正心,一切以仁义为标准,内心就像是巨石一样坚固。
所任用的人,都是义士,所颁行的法律,都是义法。
这样,在下位的百姓,都以义仰望于上,国家的根基就奠定稳固了。
信立而霸:“德”没有达到尽善尽美,“义”也没有都到位。
但是,天下之理,纲纪要领,也大概有个规模,奖善罚恶有一定的标准,已经取信于天下,各方面的要点,臣子百姓也都基本了解。
政令发布以后,虽然有失败错误对自己不利,地方,也依法行政,不会随时按自己的利益需要修改规则,欺骗百姓。
和别国契约盟誓也是一样,一旦承诺,不会发现对自己不利,就反悔弃约。
能做到这样,则兵劲城固,敌国不敢来侵犯。
这些基本标准达到了,盟国必然信赖,就是处于偏僻的地方,也能威震天下,齐桓公、晋文公、宋襄公、秦穆公、楚庄王,这春秋五霸,就是明证。
权谋立而亡:要是以追功求利为目的,不主张正义,不维护信誉,唯利是图,对内欺压百姓,与民争利;对外呢,欺诈盟国,追求大利。
内不修德修正,而常欲人之所有。自己的东西不珍惜,老是惦记别人的东西。
这样一来,臣下百姓没有一个不以诈心来对付上面的。
上诈其下,下诈其上,则上下分崩离析。敌国会轻视他,盟国会怀疑他,天天阴谋诡计,争权夺利,殚精竭虑,国家却走向危弱,甚至灭亡。
中国历史上,一个国家的中后期都是这样走向灭亡的。
在孟子、商鞅、苏秦、张仪先后离世后,经过近百年的分分合合,一会合纵,一会又互相攻伐,秦终于统一天下,这也算得上是大势所趋。
任何一种思想和力量都要服从于趋势。到底是孟子的仁义之政更长远呢?还是纵横家的利益之趋更现实呢?
如果治理一个国家当然是仁政为先,这要在天下一统的情况下才能进行。
而各国之间都是利益至上的,人的欲望和私利不会服从于仁义,仁义应该服务于利益。
但更深层次地来看,利益来自于仁义,可在既得利益面前那些君王们谁又能智慧地看到呢?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春秋战国时期的王道和霸道,与我们现在所理解的意思不同。
所谓王道,实际上就是人们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处理一切问题的时候,按照当时通行的人情和社会,道德标准,在不违背当时的政治和法律制度的前提下,所采取的某种态度和行动。
古时指以仁义统治天下的政策,“王道”亦可理解为王走的道路,正确的道路,正确的方法。
霸道,古时指以武力、刑法、权势等统治天下的政策,与王道是相对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国古代“王道”与“霸道”共存并生,关于“王道”与“霸道”争论最激烈的当属春秋战国时期。
所谓“王道”当是大一统的帝王之术,中央集权,由帝王统一发号施令,全国臣服。这种统治思想更利于国家的稳定。西周施行的是分封制度,在分封制下的“王道”便是维护周天子的统治权威,保证宗法制、井田制的推行。春秋前期的孔子一生主张恢复“周礼”其实就是在维护“王道”。
经过春秋战国的洗礼,到战国末日早已“礼崩乐坏”的面目全非,此时法家兴起
上一篇:你们说,物优家地暖系统怎么样啊?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