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春秋战国时期的王道、霸道指什么?谁更厉害?
孟子,王道,天下春秋战国时期的王道、霸道指什么?谁更厉害?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这种“王道仁政战略原型”来源于商汤和周文王,他们都是这么得天下的。
商汤开始征伐的时候,往东边打,西边国家的人民就不高兴,说怎么打他们,不先打我们呢?往西边打,东边国家的人民又不高兴了。
为什么?因为本国统治阶级太混球了,得罪百姓了。
因此全天下都愿意让他统治,箪食壶浆以迎王师,孟子说王天下易如反掌,就是这个道理。
商汤是怎么实行王道仁政的,具体政策不说,看看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吧!
看看他的两个小故事。
商汤盖房子,挖地基,挖出一具无名尸骨,于是,商汤停止盖房子,很隆重很有尊严地把这尸骨重新安葬了。
大家就说:“商汤对死人都那么好,何况对活人呢!”
好的名声是来自于自己的仁义。
商汤看见一个人张网捕鸟,四面张网,商汤就要求他撤去三面,只留一面就行了,不要一网打尽,不要竭泽而渔。
大家又说:“商汤对鸟兽都那么好,何况对人!”
周文王的故事,要从他的爷爷周太王说起。
周太王,就是古公亶父,是周氏部落的酋长。
他在位期间,薰育和戎狄进攻周族,想要夺取财物,亶父就给他们。
后来又来攻伐,要取得周氏部落的土地和人民。
民众非常愤怒,想要抵抗。
亶父说道:“民众拥立君主,是为了让君主为民众谋利。如今戎狄来攻,是为了我们的土地和臣民,而臣民归我还是归他,又有什么区别呢?
你们为我而战,要杀死很多人的父子,通过这种办法让我当国君,我不忍心这么做。”
于是,亶父带着家人和亲随离开豳地,渡过漆水和沮水,经过梁山,到岐山下安顿下来。
豳狄的人又全部扶老携幼,复归亶父到岐山下。
其他国家部落的人听说古公亶父的仁德,也纷纷前来归附。
于是古公改革戎狄的风俗,营造城郭房舍,让人们分别居住,并设置五关,各司其责。人民安居乐业,都歌颂周太王的仁政功德。
这样一代代积德集义,到了周文王临终时,已经三分天下有其二,但是周文王并没有攻取商纣王,因为他觉得时机未到,自己的德积得还不够,纣王的孽造得还不够。
等到周武王一代,商纣实在是作死,武王才伐州,一举得天下。
孟子到处推行他的王道思想——仁政。
但是战国时期,天下诸侯都推行军国主义,互相征伐兼并,百姓苦不堪言。
孟子说“王天下易如反掌。”就是不要战争,自己施行仁政,人民都愿意做你的人民,不愿意做别国臣民,这样如果外敌来侵,大家众志成城,誓死捍卫,外敌就打不进来。
商汤、周文王都是这么得到天下的。
孟子的话没有一个君王能听得懂,也没有一个君王愿意听,,虽然魏王、齐王和孟子都有深入的交流,说得也很清楚,两位军王呢,也都有雄厚的实力,但是他们都鼠目寸光,只看得眼前利益的争夺,看不到万世的利益。
所以,各国君王就被苏秦、张仪之流玩弄于股掌之上。
战国结局,还是最能杀人的秦国得了天下,似乎和孟子说得相反。
但是,那杀人的,也被人杀,秦朝的天下十四年就亡了,而周天下延续了八百年!
齐国吞并了燕国,打破了战略均势,诸侯各国开始商量救燕国。
齐王问孟子:“诸侯各国蠢蠢欲动,要攻打齐国,怎么办?”
孟子说:“天下诸侯本来就害怕齐国强大,如今您的土地又翻了一倍,而不行仁政,那一定会招来全天下的刀兵了。
大王您赶快下令,释放燕国的老幼,归还燕国的国宝重器,和燕国人商量,为他们设立新君,这样才能避免灾祸!”
齐王舍不得到手的利益,不听孟子的话。结果不久燕国到处爆发抗齐斗争。
不久齐王在内忧外患中死去。
纵横家的纵横捭阖,是看得见的利益最大化!
孟子与苏秦、张仪以及商鞅等有着价值观上的区别。
孟子说君子处世,是为了救天下苍生,不是“修得屠龙术,货与帝王家”,去换取自己的富贵。
因此,孟子的价值观,是用之则行,舍之则藏。
而苏秦、张仪之流就不同了,他们是来求富贵的,一切看“客户需求”,你喜欢什么,我就给你什么,随时可以随需要而变。
当初,苏秦算得上一个励志模范,在求官无果的情况下,在家刻苦读书一年,终于掌握了强大的知识点。
不过他学习是为了当官求富贵,是为了出人头地,这一太强的目的性使他最后亡于争名夺利上。
他先去秦游说秦王兼并天下之术,秦王没有采纳。
一气之下,他又走向另一个极端,去游说其他六国合纵之术。
结果成功了。此时的苏秦身挂六国相印,俨然如同联合秘书长。
富贵到手的苏秦,车马仪仗排场之大,堪比六国君王。
他就是谕人以利,抓住了六国君王害怕被秦国歼灭的痛点,获取了一时的富贵。
苏秦犯了一个大部分男人都会犯的错误,在燕国,他与寡居的前任国君燕文公的夫人私通,被新燕王知道了。
苏秦害怕,找借口跑到了齐国,在齐国与齐国大夫争宠夺权,被刺身亡。
这种结局也注定了他合纵术的失败。
而张仪则通过破坏各国之间的合纵,使秦国逐渐统一天下,而促使秦国强大的则是三十多年以前的商鞅变法了。
而商鞅则更是成就霸道强权的鼻祖。
商鞅是本是法家的代表人物,《史记》记载,商鞅第一次见秦孝公,讲的是帝道。这个帝道就有孟子仁政的影子,可孝公实在听不进去,听着听着竟然去见周公了。
第二次进见,商鞅给秦孝公讲起了王道,孝公还是没精神,并且对推荐人京监说,你这是给我找了个什么人,搞那些迂腐的东西来浪费我的时间!
眼看就要没戏,商鞅的富贵就系在秦王身上,所以商鞅急啊,他扒拉扒拉货底子,又请求景监给个机会。
第三次,商鞅讲起了霸道,这下秦孝公听得有点味道了,但是还不到位。
第四次,再讲强国之术,这回秦王兴奋了,两人促膝长谈了几天都不厌倦。
景监问商鞅:“你跟大王谈了什么啊?几次差距这么大?”
商鞅说,开始讲帝王之道,商汤文王的故事,大王一听成就大业需要几代人的时间,说太慢了,他不能等,要称王称帝就在自己身上实现,哪里能等得到一百年以后的成就呢!后来讲到强国之术,大王才感兴趣了。”
急功近利的危害,就如同现在往农副产品里加的“催熟剂”,养猪可以“四月肥”,水果能够提前上市或者反季节销售,那些“一月鸭”、“二月鸡”,被催生的鸡蛋,一直下奶的牛,就如同商鞅之法,能够快速获利,可结果呢?不言而喻!
这就是现实,秦王没有没有长久的价值观,商鞅家从自己的战略商店里,把快速成功的方法拿出来给他。
秦孝公嫌王道太慢,他的强国之道快不快呢?
我们来比较一下,从周太王到周武王,一共四代人得天下,保有天下八百年。
上一篇:你们说,物优家地暖系统怎么样啊?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