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春秋战国时期的王道、霸道指什么?谁更厉害?
孟子,王道,天下春秋战国时期的王道、霸道指什么?谁更厉害?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春秋战国时期的王道、霸道指什么?谁更厉害?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所谓“王道”,是指君主以“仁义治天下”的政策和策略,如孔子、孟子等儒家的主张就是典型的“王道”,道家老庄也是如此。至此后的“无为而治”、“独尊儒术”及后来的“理学”等等;何谓“霸道”,是指凭借武力、刑罚统一、治理天下的政策。如法家商鞅、韩非子等法家君主及臣相们就是如此,秦国靠武力及刑法就使秦国强大起来了,仍至秦始皇统一了中国。
至于谁更厉害?从中国二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而言,以“无为而治”至“独尊儒术”治理国家,汉、唐、宋、明、清均是坚持“王道”治理天下,以仁义道德统治人民时间长;而以“霸道”治理天下,典型的是“秦朝”,但在明朝也采取了“王道”与“霸道”相结合治理天下,如明朝采取了“明礼重刑”的政策治理国家。但“重刑”明显不妥,则以“仁政”治理天下方是上策。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纵横捭阖,奠定了中国帝王文化的基础,国家之间斗巧、斗术、斗狠,各用心计,开创了各种学派的原源。
现在的世界简直就是那时候的一个翻版。
作为春秋战国时期的几个大佬,各自演绎自己着自己对“术”的运用。
于是,原来周朝流传下来的,只有仁政的王道,经过人心私欲膨胀的分化,渐渐形成了几个流派,他们根据各国帝王的需要,打包批发,而使自己成为商品专业户,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富贵。
孟子的仁义之道,是如何失去市场的?
作为儒家文化的传承人,孟子问老师子思牧民之道,何为先?
子思说:“先利之。”
就是为人民谋福利才行。
孟子纳闷,说道:君主要教给人民的,唯有仁义而已,为什么说要给他们利益呢?
不懂了!
子思说:“”君王的仁义,就是给百姓谋福利。君上不仁,则百姓不得其所;君上不义,则百姓也崇尚奸诈,这就是最大的不利。
《易经》上说:‘利者,义之和也。’义是因,利是果。又说:‘利用安身,以崇德也。’利可以用来安身,以崇其德也。这些都是最大的利益啊!”
崇尚仁义道德的结果,竟然是为了利益,这才是儒家文化之道。
也看出,儒家文化也是讲“因果”的。
我们不能否定任何一种文化信仰的背后都有其精髓,每一文化信仰的背后都有利益的存在,只不过利益藏了起来,需要我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把信仰践行到一定程度,利益自然随之而来。
孟子图像
可现代人,往往忽视付出,而急功近利。
《孟子》第一章中讲道: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利吾国乎?”
作为一个君王为国家的利益着想本无可厚非。可是赤裸裸地发问,就显得太现实了。
孟子一句话就顶回去了:大王何必说利益,我这里只有仁义,不需要利益。
《孟子》中开宗明义直接阐述义与利的关系,这其实是帝王之术中的“王道”,也就是说一个国家长治久安的道理。
在这一篇里,孟子讲的道理,其实非常简单:你琢磨别人的利,你手下的人也琢磨你的利。
《论语·季氏篇》里,季孙氏图谋要攻打颛臾,冉有和季路来告诉老师孔子。
孔子说:“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后来,果然被孔子说中,季孙氏家臣阳虎作乱,胁迫季孙氏,攫取了鲁国的政权。
当然,阳虎的权势也没有能够保持得住,他很快也倒台流亡了。
纵观历史,无论干什么事,你一个人干不了,总要有人跟着你干。
如果你仁义,跟你的人也仁义;如果你逐利,跟你的人也逐你的利。
你所谓的心腹,也不可靠。你选的接班人,正是颠覆你,杀得你片甲不留的人。所以说逐利的人最终会被萧墙(身边的人)之内的人逐。
防不胜防。三千年历史的结论——防不住!
义利之辨,并不是义和利两个东西摆在面前让你挑选,非此即彼。
义和利不是并列关系,而是先后关系、因果关系。
《大学》中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也。”
义是本,利是末;义是先,利是后;义是因,利是果。
懂了这个先后次序,就接近于道了。
那么,行仁义是不是就一定得到利益呢?
不一定!
得不到怎么办?
孔子说了:“求仁得仁,何所怨。”
你不要有所期待,也不要翘首期盼,只要埋头苦干,凭自己的良知,凭大是大非去做。
后来的曾国藩就很懂这个道理,他说:“只管耕耘,莫问收获。”
那么曾国藩得到没有?
这个大家有目共睹,曾国藩是少有的“立功、立德、立言”的圣贤。
在获得赞誉的同时,得到了朝廷最高的封赏。
这就是求仁义道德,而得到了利益,利益是道德仁义的附加值。
说明曾国藩已经掌握了孟子思想的精髓,所以才会取得如此大的成就。
懂了,你就成功了!
孟子见魏惠王一心逐利,心中没有仁义,就告诉他只有义,没有利。
我们学孟子的治世之道,就是要切己体察,观照自己,事上琢磨,放到自己的心行之上,做到知行合一。
《史记·货殖列传》中有一句名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句话揭露了人们逐名琢利的本质,而这种思想也正是导致历史不断流转的原因。
看看现在的世界形势,有的国家眼中只有利,为了利不惜打压别的国家,就算是盟友也不行,照样薅羊毛,短期来看,这样做取得了效果,可放眼未来,就难说了,现在世界格局不是正在悄悄变化吗!
在百家争鸣的春秋战国时期,孟子的战略思想只有一个,就是行仁政王道,不是去和别国争利、争霸,而是把自己的国家搞好。
诚意正心,热爱人民,自己修道保法,上下齐心,就不用担心别人攻打进来。
百姓满意,则近悦远来,能吸引天下人才和移民,国家自然强大。
在齐国可不可以伐燕这个问题,孟子就是这个态度,燕国人民高兴,就攻取;燕国人民不高兴,就不取。
上一篇:你们说,物优家地暖系统怎么样啊?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