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供销社归来,你准备好了么?
供销社,都是,计划经济供销社归来,你准备好了么?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供销社归来,你准备好了么?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准备好了。其实,供销社一直存在的,只是沉睡了好久了,自从党中央提出乡村振兴以及疫情发生以后,各级供销社才被动视起来。供销系统一直参与乡村振兴战略,起到助农为农,稳物价,保供给,惠民生等作用。归来吧!供销社!老百姓欢迎你来!!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供销社系统是一直存在的,只不过后来重心发展城市,乡镇供销社差不多名存实亡了,如今要振兴农村,于是供销社又重新出现了,一提到供销社,大家就惊慌,还调侃到:“严禁打骂顾客”,甚至冷嘲热讽,“回来了,都回来了”。
在物资短缺的年代,供销社是售卖物资的,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被人诟病的是“凭票供应”,但是我们要站在历史的环境中考虑问题,这并不是供销社的错,物资严重短缺,若是没有票证,你指望穷人还能买到东西?能人们早就把货搞出来,去做“二道贩子”了。
如今要搞的供销社,中西部地区已经在做了,他并不是大家所理解的超市,按照国家层面的意思是:建设新农村的根据地,提升为农民服务能力,支持供销合作社创办领办农民合作社,引领农民参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分享产业链收益。
简单的理解就是乡镇助农服务中心,有了这个据点,他能够做的事情就非常多,比如整合闲置的国有资源,像邮政运输系统深入农村,但都是亏损经营,有了基层供销社的买和卖,邮政物流就可以把这个承担起来,盘活了农村物流。
如果供销社在全国乡镇都建的全的话,对于农产品深入大市场循环中,也有积极的意义。一个地方产品在本地滞销,但供销社系统根据大数据,他可以把货物调到其他供销社去售卖。很多时候,农产品的滞销,不仅仅是供大于求,而是信息不对称,这就是老百姓口头中说的,“农民卖不掉,而我们卖不起!”
在一些城市里面也出现供销社便利店,也被人诟病,认为这是历史的倒退。诚然,在城市的供销社超市,优势肯定不是很明显,就是邮政快递在城市里和民营快递相比,不占优势。但城市里开供销社超市,并不是让别人不要开超市,完全地是在市场环境中的竞争,有什么好担忧的呢。
城市里面的老板越来越只愿意做高附加值的东西,拿水果店举例,越是便宜的越是亏本,而做精品的或者进口的,都能盈利。那么平民化的产品,供销社可以承担一部分,这不仅仅解决了城市低收入者的需要,也解决了农村产品进不了城的尴尬。
有人说,现在都有互联网了,还搞这个供销社,是不是太落后?农民是玩不了互联网的,并不是他们不懂互联网,而是他支付不起使用互联网的成本,现在互联网喊出来的助农口号,基本上都是坑农的多,平台收费、网红代言、快递运输等等,费用是非常高的,商品零售价中60%以上都是经营费用,再加上刷单做网上假数据,费用高达90%也不鲜见,只有大商人才能玩得起,大商人为了自己的利润,就会从源头上去压价。
互联网助农如何有效,那必须源头的生产者也是大规模土地作业者。所以互联网产生的农业红利对于零散的农户只是致命的打击,没有任何帮助,靠几个小网红去田间地头折腾几天,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效果。
这个时候供销社的作用就出来了,他可以做到全国一盘棋,形成农产品的全国大流动。这就是国家要做的,供销社要和农村合作社融入在一起,供销社要和农村产业融合在一起,这是一个服务农村、振兴农业的一个联动体系,不是单纯的超市。
又有人从经济角度分析了,若是干这个挣钱,大家早干了,轮到你供销社干?就是因为资本的逐利性,他们不愿意去无利可图的农村,所以才导致今天农村萧条的局面,那么供销社的作用就体现出来了。私人资本的特点是,开一个店要挣一个店,哪个店要长久不挣钱,他就会关掉,只保留盈利的店。而供销社是全国一盘棋的,他会用盈利的店去养不盈利的店,就像邮政、电网、铁路等等,不都是这样操作的嘛,这个是国家层面的战略,靠资本下乡去推动,他们又不是做慈善,绝对不会去干的。
不过如今的供销社,按照设计的构想,是一种混合体制,也欢迎民间资本投资,但必须要遵守供销社的合作章程,在特殊时期,私人超市可能涨价,但供销社会平价或亏本销售,来维持社会稳定,这个时候,投资人也得要服从大局,这个时候,搞一些所谓的“团长”出来,供销社肯定是不允许的。
又有人说了,那么这和“互联网卖菜”有什么区别呢?首先互联网卖菜和农民没多大关系,他们不是和农民合作的,也是在一批那里搞的货,其次对于城市市民来说,也没有多大益处,除了长期保值不易坏的,互联网有优势,而对于蔬菜生鲜,他们做的并不好,质量就等同于市场的边角料。
供销社除了对振兴农村上的经济意义外,还有政治意义。如今很多专家学者调研农村,都是下来走两天,大放厥词写报告,指导农村改革,这肯定是不对的。供销社可以当做国家在农村的根据地,除了掌握农村舆情,还可以研究农村产业改革,也可以成为农业技术输出的桥头堡,只有扎根在农村的时间长,才能真正对某个农村做差异化发展的计划,而不是一刀切的强推。
发现农村问题,解决农村问题,引导农民自主地参与基层社经营管理活动,密切与农民社员的经济联系,逐步结成利益共同体。这才是供销社最终的目的。
工农的利益代言人没了,资本倒是结成了利益共同体,现在要做的就是要全面提高工农社会地位和待遇,我觉得,在供销社的基础上,甚至在乡镇可以搞农业大学(非考试进入的大学,类似于培训大学),让更多的人愿意回农村,有了这种组织的支持和帮助,意向去做农业的人,他才敢于去做。
只要农业大市场全国打通了,农机也才能做到真正地下乡,也必然带动新一轮的城市工业发展,这对于农村和城市,都是双向有利的。
从更大的战略来看,若是国际上发生战争,供销社就会立刻成为稳定日常生活所需的压舱石,经过这几年的“口罩时代”,政府出面的干的事情,比那些私人超市等等,干得要靠谱的多了。
至于有人提议,能否把“供销社” 名字改了,我觉得大可不必,要为老百姓做好事,不是看名字起的如何摩登西化,而是要看他实实在在做了什么,这个名字很接地气,深受农民喜欢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