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苏东坡,这位伟大的诗词作家为什么在官场上得不到重用呢?
苏东坡,苏轼,官场苏东坡,这位伟大的诗词作家为什么在官场上得不到重用呢?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谢谢,邀请!太优秀!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苏东坡才气过人,文学造诣颇深,一生写了无数大气磅礴的诗篇,是历史上杰出的文学家,正是因为他这种文人的气魄,在仕途上一直不顺,王安石变法,他反对,司马光否定王安石,他也反对,正如他老婆所说:一肚子不合时宜。不能顺势而为,而是逆势为之,因此得不到重用,一砭再砭,漂泊一生。但也正是一生跌宕起伏,成就了他的文学风骨。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苏轼是北宋有名的文学大家,在诗、词、画、散文和书法这几方面造诣都很高。当然,他的抱负也是在官场上。俗话说:“学得文武艺,卖予帝王家”,苏东坡也不能免俗。
他的父亲苏洵,在苏东坡年幼时便进京谋官,但未得志,回家后,亲自教导自己的两个儿子,也就是苏轼和苏辙,发奋读书,以求功名。
苏轼也不负所望,20岁时,参加殿试中乙科,赐进士及第,24岁应中制科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由此开启了为官之旅。
4年期满后回京,父子三人正要大施拳脚之时,苏轼的母亲去世了,父子三人回家奔丧守孝,三年后重返汴京,苏轼授河南府福昌县主簿。
苏轼29岁时,其父苏洵病逝,苏轼与兄弟苏辙又回家守孝三年,守孝归来时,正值王安石变法。苏轼不完全赞成变法,于是上书朝廷谈论新法的弊端,因此得罪了王安石。
苏轼一生多次被贬,但始终不忘当官从政,因为他知道,只有当官了,才能为国效力,才能造福百姓。
苏轼做官,始终心系百姓。看到百姓疾苦,就上谏减赋。也因此得罪了不少当权派,受打压就再正常不过了。
正是因为他仕途不得志,多次被贬,使得他有机会游历祖国的大好山川,留下了大量脍炙人口的佳作,诗词书画等艺术宝藏。
摘录一首他的七绝以作缅怀。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重用了,总是被人拉下来,因苏轼的变法主张与王安石的变法相左,被老师王安石打压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有才的文人,特别是像李白、杜甫、苏东坡这样的大家,往往仕途不顺,我觉主要是性格决定了。也不是没有既有文才,还能当大官的,比如唐宋八大家中的韩愈做礼部尚书(部级干部)、欧阳修做到宰相(国级)。
有才的李白“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爷是酒中仙”,这得多狂?要不是唐玄宗开明,遇到汉武帝暴脾气早打一顿逐出京城,哪还会给他“赐金放还”?
奉旨填词的柳永也是文人放荡不羁的典型例子。他的词《鹤冲天》有句“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这是一首发牢骚的词,美丽的词句和优美的音律却征服了所有人,覆盖了所有的官家和民间的歌舞晚会,最后还传到了宫里。算是当时的“流行歌曲”,如二十年前的《2000的一场雪》或三年前的《你的万水千山》一般火,但当时的皇帝宋仁宗一听却恼火:这是抱怨我不用人才、昏庸么?仁宗是仁啊,要是雍正你看看咋整你?
歌曲流行了,三年后柳永再次参加考试,终于以他出众的才华通过了。但临到皇帝圈点放榜时,宋仁宗看到柳永的名字,想起了他那首《鹤冲天》,就在旁批道:“且去浅斟低吟,何要浮名?”把他的名字勾掉了。如是就有了大词人“白衣卿相”柳三变穷困潦倒终身,死后还是一群红粉知己凑份子钱安葬的。
古代文人骚客大多有诗才,文学才华吧,但想进“体制内”得遵守规则,进了更要懂规则,毕竟你不是帝王,不能啥由着性子来;不懂低调谦虚最后结局都好不到哪里去。
可以说像苏东坡这样的大家,最适合的就是搞文学创作,不适合从政,就像现在的作协我觉得就挺好——你就搞创作就好,人尽其才,从政搞管理还真不一定行。为啥?文学创作可以天马行空随意想象随口嗨,但做官是的做实事要看业绩的。
文人有个毛病,就是仗着自己某方面才能恃才放旷、恃才傲物,不懂低调,也不善于搞好人际关系。简单说爱较真、情商低。毕竟在没上位前,还需要人赏识提拔的,如果脾气太臭,哪个领导喜欢?即使上位了,也需要团队合作才能做事是不是?如果上位了依然飞扬跋扈、不懂团结人,也不可能长久。谁喜欢跟一个整天被一个趾高气扬的同事交好?考评时能说你好话?能得志才怪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上一篇:阿里巴巴校招哪个学校最受欢迎?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