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宋太祖赵匡胤重文抑武你觉得是好是坏呢?
宋朝,太祖,儒家宋太祖赵匡胤重文抑武你觉得是好是坏呢?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好事,一国人都是只会耍笔杆的奴才,除了搜集民间美女金银财宝进贡,连皇族一家女人都被金国去那个了,后来的初夜权就是奴才宋前期制造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武有重兵威权危龙坐,如再有陈桥之事丟江山快。文虽钩斗角,但无兵权虽危社稷却慢。身为天子忌文防武无可非议,所无对错与是非。这就中国几千年的权力走向。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关键是历朝历代帝王为什么要重文抑武?
这与中国社会的传统组成族群模式有关,其实中国的主体人群,基本上分为两个部分,炎黄百姓联盟作为胜利✌者的统治阶级贵族集团,以及蚩尤九黎部落作为失败者的被统治阶级的平民集团。
炎黄联盟构成上古道家,其中,信奉黄帝部族的手工业战法的母神信仰族群,被称之为“道派”或者“春派”(倾向于宗教建设),代表人物是黄帝,他著有道家作为祭祀贵族创立的儒教第一聖典《道经》;信奉炎帝部族的大农业战法的父神信仰族群,被称之为“法派”或者“秋派”(倾向于宗教惩戒),代表人物是老子,他的著作是《道德(儒)经》;信奉百姓部族人力战法的族群,被称之为兵家,代表人物是孙武,他著有《孙子兵法》一书,主要阐述进行狩猎、打渔以及驯养(将人视为牲畜)的技巧。
他们上古被称为“国人”,西周的“国人暴动”实际上主要就是“兵家暴动”,“人”的造字意思,就是“拥有完整交配权的贵族”。
蚩尤九黎部落构成最初的“黎民”,“民”的意思,就是“琢瞎(黎民)一支眼(以明确他的奴隶身份)”,所以上古人是人,民是民,不存在杂居交配的可能,因为当时的人们已经懂得“以貌取人”,眼睛完好无损的是统治的人,“独眼龙”则是被统治的民,为了提高社会生产力,避免像商纣王五十万奴隶大军(主要部分为黎民)不敌周武王五万兵家大军,临阵倒戈投降周武王的局面出现,周王朝的天才政治家周公旦作为道家领袖创立了儒教,把“黎民”转化为“儒家平民”,其实就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废奴运动”。
蚩尤部族后裔成为了主要提供文士儒家的族群,他们被称之为“儒生”,作为原来奴隶队伍的“二当家”,是“(道家)一人之下,(儒家)万人之上”;九黎部族后裔成为了主要提供武士儒家的族群,他们后来自称为“墨者”,被道家贵族称之为“墨侠”。
在道家贵族老子的《道德经》中,将文士儒家称之为“上德(儒)”,德的本意是“服从”的意思,上德的规范是“上德不德”,就是说上等儒家内心可以不服从,但形式上则必须表现为服从,这就是成语“阳奉阴违”的理论出处;武士儒家被称之为“下德(儒)”,下德的规范是“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就是说下等儒家必须无条件服从,讲究“士为知己者死”。
所以,重文抑武从《道德经》产生之日,就在传统中国社会是一以贯之的基本国策,不存在好坏的问题,因为这是中国人不同族群的自然选择。
而日本人的选择应该是倾向于武士儒家的选择,就是所谓“武士道”的根源,因为日本的创世天神据说是起源于秦王朝齐地的墨家(武士儒家)巨子徐福。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宋朝君主鉴于唐末五代武人飞扬跋扈的弊政,对武将严加防范,尽最大努力消除武将割据或者叛变的可能性。
宋太祖赵匡胤确立起重文抑武的国策,他下令将全国最精锐的士卒集中,组成中央禁军,实施“更戍法”,不断调动部队的驻地。
他还通过“杯酒释兵权”等方式逐步解除了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分割了禁军统帅的职权。作战时,将领必须根据君主制定的方案作战,不能随意自作主张。
更重要的是,在种种打压武人的制度和政策之下,文臣和武将的差距越拉越大,社会风气发生了巨大的转变。
人们将当兵视为低贱的职业,官员不愿从事武职,文臣轻视武将,军功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和表彰。武将也主动贬损自己的形象,有意向文人靠拢,最终丧失了军人应有的血性。
宋代固然再也没有出现军阀割据、武人干政的局面,但是,一批有才能的武将遭到压抑和迫害,无法真正施展抱负、实现价值。两宋在与少数民族的战争中长期居于弱势地位,因女真和蒙古的“外患”而亡国,这无疑是宋朝为“重文抑武”国策所付出的惨痛代价。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上一篇:想成为世界大国的印度,竟被一滴水打碎美梦,印度为何欲哭无泪?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