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太极拳的“八门五步”的“八门”怎么回事?
武当山,太极拳,武当太极拳的“八门五步”的“八门”怎么回事?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乾隆五十一年(1786年)初,段文经在大名府杀死道台案发,各地的八卦教徒又遭到一次镇压。翟贯一离卦副头目身份被揭发而处刑(当地传颂为英勇人物)。这时,表面看来“各卦已零落断绝”,其实,“直隶、豫、东三省多有余孽潜藏,未及破露者”。
嘉庆十年(1805年)前后的时候,河南滑县、浚县一带的震卦教,均称为“东方震宫王老爷门下”。“王老爷”指王中。大约在嘉庆十六年至十八年,林、李、冯将他们成立的这一新组织定名为“天理教”。
一些文献记载称义和团按照八卦分为“八门”。支碧湖在《续义和拳源流考》记述:“要之教称为八卦,予所见者仅乾、坎、兑三门。” 仲芳氏困惑地写道:“义和团自五月中旬进城,迄今一月有余,在京之城乡各团,约有千起,皆乾坎二门。若八卦教会,尚有艮震等六门,何以仅此二字,殊为不解。”
《续义和拳源流考》,清支碧湖撰。作于光绪二十七年(1901)。所记只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至二十六年间直隶境内义和团活动和派别等。
《天津拳匪变乱纪事》记载 “众匪等自分为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门 明目张胆 设立坛口。愚民惊为神奇 皆愿习练其术。”
李翠、王圣如都是当时著名的义和拳师,武场所用拳名也称“义合(和)拳”。 而,在有的太极拳传承记述中,太极拳也曾称为“义合(和)拳”。
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舒赫德等奏折中指出“惟东省学习拳棒风气已久,故有义合拳、红拳等名”。
民间武术社团促进武术发展,太极拳应也离不开民间社团的传习。当太极拳传承人物的时间不能接续,是否就与以前的民间社团成员有关?或述为隐士高人所授,或年久不可说而丢了传承人......
民间武术社团与太极拳
太极拳的内容,含有浙江内家拳、董成通臂拳、戚家长拳(或浙江南兵拳)、心意拳(又称“长拳、大姑娘拳、心意六合拳等”)、无极通背缠拳(洪洞通背拳)等,这不是单传所能融合的。最佳的融合环境就是民间社团。
那么,太极拳史上的重要传承人“
王宗岳
、蒋发”,或就是当时民间社团成员,所以,才会丢失了相关人物信息的传述。王征南的内家拳,若没有遇到黄百家整理成书,恐已失去不少历史信息。
清代浙江武举考试前预修的拳械中就有:“内家拳”、“内家斧”的记载。清初王士祯(渔洋)在《聊斋志异·武技》的评注中,就引用内家拳,是当时人对该拳的记载和承认。
那么,清末的太极拳,发源自民间武术社团?八卦教?
(三)关于武当派
这些民间社团,明显受到了道家思想的影响(八卦、八门、三教合一、丹道等)。民间社团也有道士,民间也有道长传拳。对于当代道家,大家熟悉的是“武当派”。
武当派,其实是一个很笼统的概念。通常,是把武当各道派统称为“武当派”。
武当山作为道教的圣地,山上分布着大大小小诸多的道教门派。山上的诸多门派都以真武大帝为主神,因此武当山的大小门派都可称为武当派。
唐贞观年间(627—649),武当山道士斋醮祷雨有应,太宗敕建五龙祠,代宗时敕建太乙观、延昌观。五代时,高道陈抟隐武当山九室岩,服气辟谷历二十余年。
北宋以前,武当山道教无明显宗派区分。以其宗教行为而论,大体分为丹鼎派和符箓派。
其明显的门派区分,应自南宋和金元对峙之时开始。分属全真、正一 两大道派。
宋真宗天禧二年(1018)敕封武当真武神为“镇天真武灵应佑圣真君”,宋代武当道教影响日甚,武当道士道术已显名于世。
元末明初,武当山道派有武当清微派、全真派、正一派、茅山派等。
明洪武初,张三丰居武当山修道,嫡传弟子丘玄清住五龙宫,卢秋云住南岩宫,刘古泉、杨善澄住紫霄宫,形成了一个与全真道教义教制及宗风都有所不同的道派,其派与陈抟一派有渊源关系,当时官方将其归于全真道。
明代任自垣《太岳太和志》卷6“张全一传”载:“洪武初来入武当,拜玄帝于天柱峰,搜奇览胜。……命丘玄清住五龙,卢秋云住南岩,刘古泉、杨善澄住紫霄。又寻展旗峰北陲,卜地结草庐,率高真香火,曰遇真宫;黄土城卜地立草庵,曰会仙馆。语及弟子周真德:“尔可善守香火,成立自有时来,非在子也。至嘱!至嘱!”
明洪武初,著名道士张三丰来到武当山,择地建庵,传授弟子,并创三丰派。该派主张三教合一,修己利人,崇奉真武神。其传承系谱为:张三丰传卢秋云、刘古泉、杨善澄、周真德、李性之、丘玄清;李性之又传紫道人又传舒复初;丘玄清又传燕善名、蒲善渊、马善宁;蒲善渊又传易本中。
丘玄清(1327——1393),又作邱元靖,武当山五龙宫的住持道长。洪武14年(1381),经有司选拔举荐,丘玄清直接提拔到朝廷任职。官拜监察御史,又晋升为太常寺卿、诰封三代,祖宗蒙庥。
张三丰主张“三教合一”,提倡丹功修炼“内药养性,外药立命,性命双修,方合神仙之道”。
后来,张三丰离山远游,明成祖多次派人寻访“真仙”张三丰而不得,更扩大了武当道教的影响。
明代武当山道教的兴盛,与明廷钦重张三丰有一定关系。
按《张三丰太极炼丹秘诀》卷二,首列《重阳祖师十论》,可见张三丰后世视其为全真道传人。张三丰主张理综三教,修己利人,其内丹功法基本上属于北宗与南宗结合的先性后命、性命双修一路。
武当山道派
在永乐十一年(1413年),朝廷在武当山大修宫观,传天师法箓的正一派道士张宇清等奉令到淅江、江西、湖广、山西、河南、陕西等省和应天府,挑选道士四百余人来充实武当宫观,从中选拔二十余人担任各宫观提点、住持,张氏所荐多是正一道所属的上清、清微等派。这些新组成的道观,皆以真武为崇祀,奉张三丰为道派祖师,被统称为“真武玄武派”(即后来的“武当玄武派”)。
从明代开始,入武当修炼的各派道士都自称武当道,都以张三丰为祖师。
永乐十五年(公元1417年)二月,朝廷下旨云:“武当山古名太和山,又名大岳,今名大岳太和山。”从此,武当山被正式敕封为“大岳”,明代历史上有了“六岳”之说。
明代武当道场成为“皇室家庙”,天下高道汇聚武当,武当道地位日高。世称“武当道派”。
北京白云观藏《诸真宗派总薄》中,以张三丰为祖师的武当道派有真武玄武门、自然派、三丰祖师自然派、三丰祖师日新派、日新派、三丰祖师蓬莱派、三丰派等。
张三丰书法
清朝康熙二年(1669年),全真龙门派“中兴之祖”王常月率徒从北京南下传道,曾在武当山玉虚宫立坛授戒,此后,该派道士成为武当道教的主体,全真派取代正一派而占居全山主要地位,全真龙门派道士遍布武当山各大宫观。
上一篇:你和时间管理大师的差距在于什么?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