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耙刑是什么刑罚,为什么比凌迟还要残忍?
刑罚,县令,的人耙刑是什么刑罚,为什么比凌迟还要残忍?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耙刑是什么刑罚,为什么比凌迟还要残忍?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此事发生在清朝乾隆年间,谁知县令的一句话成就了这一残酷的刑罚——耙刑。
张姓书生自幼苦读诗书,奈何天资愚钝,每次科举总是名落孙山。幸运的是张家家境殷实,于是父亲花重金为他在山东“捐”了个县令的官职。
张县令很快就走马上任了,百姓见到新县令仪表堂堂,颇有风度,心想些一定是个为民办事的好官,可他们都没有料到眼前的这个俊书生只会舞文弄墨,办起案子毫无逻辑可言。
乾隆皇帝登基不久便开始大修《四库全书》,企图集天下名著为一体,以显示自己的政绩。于是,乾隆下令各地藏书的大儒们各自献出自己收藏最好的古籍,修书完毕后原样奉还。
各地文人雅士纷纷忍痛割爱,献出自己的心头之宝,可唯独张县令所管辖的县域无一人献书。于是张县令找到了当地的一位国学大师朱子澄,朱先生碍于情面,只好献出了一本旷世奇书。
就在《四库全书》修订的同时,“文字狱”兴起了。有官员指出朱之澄所献的书中有“拨云见天日,幽幽还复明”的诗句,怀疑朱子澄是明朝皇室后裔,有反清复明的企图。
朱子澄很快就被张县令缉拿归案,可朱先生一生只晓得诗文书画,哪里有反清复明的企图。朝中不少大臣摆明事理,这才保住了朱先生的性命,于是皇帝下令恕朱子澄无罪。
皇帝的命令不久便传到了张县令这里,属下们问张县令如何处理,他回复了一句:“罢了,罢了。”
属下的衙役们都是泥腿子出身,以为朱子澄犯了死罪,又听见县令说“罢了”,于是将朱子澄拉到田野里事先挖好的深坑之中,以黄土覆盖仅让其露出头部。
只见捕头正牵着一头黄牛,又吃力地套上耙齿,一下又一下得将朱先生给耙了。老百姓们不忍直视,只看见原本一个大活人被耙掉了头颅。捕头抬着尸首回衙门交差,张县令下厨一身冷汗,忙问众人发生了什么事。
“老爷,您不是说耙了吗,这不是已经耙完了吗?”捕头愉快地说道。
县令一屁股坐到地上,大喊着:“我说的是罢了,不是耙了啊!”
乾隆皇帝知道了此事龙颜大怒,于是起草圣旨一封,内容仅为二字:耙了。县令和捕头也尝到了这“耙刑”的滋味儿,一命呜呼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并没有,如果真要比的话,还是凌迟更可怕更残忍。
古代的酷刑数不胜数,但是所谓“耙刑”往往只出现在各种野闻随笔之中,在正式的史料里并没有这种奇怪刑罚的记载,自然也就不知道其到底残不残忍了。
据说耙刑出现在清朝时期,也是偶然出现的一种刑罚。
就是说在清代有个叫做李登胜的人,在一处县衙中做师爷,他因为私人利益恩怨,曾构陷一名叫做黄有仁的村民,盗取了他家里的财物。
但是,因为李登胜属于私人构陷,并没有十足的证据,一番折腾之后,县太爷直接准备将案子给撤掉,随口说道“罢了罢了”,于是就离开了。
可不愿罢休的李登胜,私自将卷宗上面的“罢了”给改成“耙了”,也没将黄有仁释放,而执掌刑罚的人也糊里糊涂,按照自己的想象,对着黄有仁施了耙刑。
当时掌刑的人,直接将黄有仁埋进地里,只是露出一个头。
随后找来当地的老农,给耕牛套上铁耙,在黄有仁附近耙来耙去,最终黄有仁的头颅被耙得稀巴烂,自然也就没了命,而这也被称作是“耙刑”。
听起来好像是真的一样,但这个故事实在是错漏百出。
最重要的就是,古时候地方上是没有资格判定极刑的,别说师爷,就是县令也不行。
明清时期,重大刑罚需要呈交省级的按察司最终核定才可以,其中的流程十分复杂,根本不可能如此草率,而且像是耙刑这种根本不在刑律中的刑罚,更不可能随便施刑。
历来对于耙刑的描述十分少见,而且存在大量的错漏问题,根本不符合古时候的司法与刑罚规定,最大的可能就是,古时候压根儿不存在耙刑这种正式的刑罚。
而且,即便耙刑是真的,其可怕程度也无法与凌迟相比。
凌迟出现的时间非常早,而且是不轻易动用的刑罚,说白了就是将肉一片片割下,正所谓千刀万剐就是如此,并且在施刑过程中,受刑者还不能断气,要保持清醒。
传说中的耙刑固然是可怕,把脑袋都耙碎了,但也只是一瞬间,人就没了命,之后的痛苦根本就察觉不到,而凌迟的可怕就在于一直能感受到剧痛,凌迟要比耙刑可怕得多。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耙刑是一种在中国历史上并没有被广泛记载的刑罚,这种刑法简单的概括,就是利用耙这种刑具去惩罚罪犯。
如果有罪犯被判处耙刑,那么他就会被处刑者埋在土地里,然后处刑者们还会牵来一头耕地的老牛,然后在它的脖子上套上耙,最后直接从犯罪者的身上划过去,这个罪犯的头也就掉了。
用耙刑从罪犯身上划过去的时候,他会非常痛苦,尖锐的倒刺会产生大量的伤口,这也是为什么有人认为耙刑这种刑法要比凌迟还要恐怖。
真有耙刑吗?
不过如果从事实的角度上来看,恐怕没有什么刑罚能够真正地比得上凌迟,更别说像耙刑这种根本就没有明确证据能够证明,是否是真实存在的刑罚。
目前关于耙刑这种刑罚,仅仅只不过是有一些传说,在正史中并未记载。有一些故事中认为,这种刑罚出现在清朝的乾隆年间,是一个地方县令在无意间发明的,因为当时他所处的辖区中有一个书生犯了错,但是错不至死,所以县令在处理案件的时候说了罢了,罢了。
但是他手底下的人却以为是他让人用耙去处罚罪犯,而这位书生就这么阴差阳错地成为了第一个因为耙刑而死的人。当然这样的说法不太可信,毕竟在大清律中,确实没有对这个“耙刑”的相关官方记载。
上一篇:农村也让办社保卡,有用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