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诗句野火烧不尽存在出律,需对句拗救,这说法正确吗?
平仄,野火烧不尽,句式诗句野火烧不尽存在出律,需对句拗救,这说法正确吗?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诗句野火烧不尽存在出律,需对句拗救,这说法正确吗?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是一首标准的五律,并无任何字出律。
草 / 赋得古原草送别
[ 唐 ]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不”字在格律诗中一般用作仄声,属《平水韵》的入声“五物”。但“不”也可用作平声,在平声“十一尤”中,用法同“否”,一般用作句尾韵脚字,
如白居易诗句:“志气吾衰也,风情子在不?”
一般而言,“不”字在格律诗中,可平可仄,用法比较灵活。
李白《友人赠乌纱帽》:“山人不照镜,稚子道相宜。”这里就是用作平声。
宋代司马光明确指出,“不”字虽是入声仄韵,但可以转为平声来用,意思不变。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诗句野火烧不尽存在出律,需对句拗救,这说法正确吗?
前言
一般认为的几种拗句,有仄仄平仄仄这种句式,而且用来举例的诗句大多是“野火烧不尽”这句。
这种句式属于必须救拗的句式,通过对句救拗即可。
一、可救可不救的半拗拗句
常见的几种拗句中,有一种叫做半拗体“中仄仄平仄”,可救可不救,在唐诗中很常见。唐朝的刘沧就很喜欢在诗中使用。
明朝胡应麟《诗薮》说到唐朝七律的变化时,专门提到他:
唐七律……许浑、刘沧角猎俳偶,时作拗体,又一变也。《诗薮》
刘沧的作品中经常用“中仄仄平仄”这种拗体句。我们称之为半拗体,可以救拗,也可以不救拗。救拗的方式,老街叫作救拗万能公式:中平平仄平。
刘沧五律传世极少,他的这两首都用这种拗句。五律《早行》:
旅途乘早景,策马独凄凄。残影【郡】楼月,一声【关】树鸡。
听钟烟柳外,问渡水云西。当自【勉】行役,终期【功】业齐。
这首五律的颔联和尾联,都用了对句救拗的方式。
又如《秋日旅途即事》,三四句有救拗,七八句不救拗:
驱羸多自感,烟草远郊平。乡路【几】时尽,旅人【终】日行。
渡边寒水驿,山下夕阳城。萧索【更】何有,秋风{两}鬓生。、
乡路【几】时尽,旅人【终】日行。半拗句,中仄【仄】平仄,对句救拗:中平【平】仄平。以“终”救“几”。
萧索【更】何有,秋风{两}鬓生。对句还是仄声“两”,这一联没有救拗。
他的七言律也有这种拗句,例如《与僧话旧》云:
巾舄同时下翠微,旧游因话事多违。南朝古寺【几】僧在,北岭空林【唯】鸟归。
莎径晚烟凝竹坞,石池香色染苔衣。此来相见【又】相别,即是关河 { 朔 } 雁飞。
颔联救拗,尾联没有救拗。几,虽是多音字,但在这里是仄。
二、必须救拗的句式
必须救拗的句式有几种,野火烧不尽是其中一种。
1、中仄平仄仄
野火烧不尽,其中的不,是仄声,虽然这个字也有平声,但是在这里是表示否定的副词,一定是仄声字。
2、中仄仄仄仄
李商隐的绝句大家都很熟悉,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向晚意不适,仄仄仄仄仄,这种拗体,也是必须救拗的句式。
三、救拗万能公式 中平平仄平
以上说的几种拗体句式,救拗的方式有一个共同的句式,老街称之为救拗万能公式:
中平平仄平
例如:
残影【郡】楼月,一声【关】树鸡。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结束语
古诗中的拗句,在唐宋时就被诗人所注意,并且经常应用。宋人称之为拗句,唐人称为“讦调体”。
唐朝诗人王睿在《炙毂子诗格 》:
李端公诗:“却到城中事事伤,惠休归寂贾生亡。谁人收得章句箧。”“句”字亦合用平,今用侧字,亦是讦调。
谁人-收得章【句】箧,平平-中仄平仄仄,救拗句为:独我-重经【苔】藓房。
@老街味道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不存在出格问题,不这个字比较特殊,遇到去声时它就是阳平,古人不讲普通话,以他们的发音来定平仄,不字在这句中不论古音还是普通话发音都是阳平。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不"可平可仄。即使"不"作仄声,双仄夹一平,或上句五连仄,也可用平平平仄平来拗救。另如诗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四百八十寺,五连仄,用"楼台烟雨中",平平平仄平来对也是可以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上一篇:初恋女友跟我分手后,谈了几次恋爱,又来找我复合,能答应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