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八十年代割麦子,田间吃的“晌午饭”,你还记得是什么吗?
麦子,都是,晌午八十年代割麦子,田间吃的“晌午饭”,你还记得是什么吗?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2、那会路边有小朋友骑车自行车,后面用绳子绑着一个白色的冰棍箱,上面有二个红色的毛笔字冰棍,一个冰棍5分钱,孩子们都追着冰棍车跑,总想让大人给买个冰棍吃,那会的冰棍不是奶做的,都是水里放的糖精,但是就是这样的食品,成为那个年代难忘的记忆。
3、农田的路边树荫下,有卖水的人,玻璃杯里乘的糖精水,用一片玻璃盖着,冰凉冰凉的,很解渴,一杯一分钱,是下地干活的人们歇脚的地方,那会的糖精都是好东西,妈妈用白纸包着,我们干活时才拿出来一点,放在开水里,放凉让我们喝。
总之,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人们生活很拮据,40、50年代的人受了很多苦,很多老人缺衣少食,没有打过防疫针,后来寿命大多都不太长,太苦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不想回答,太苦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门外人看热闹,门内人看事情。
这是到今天才敢往出说的秘密,六七十年代食粮紧缺,社员干一年想吃个麦面馍那是很难的事。为了调动社员劳动积极性又能争取把更多的时间放在干活上,我就用这办法,半下午给在麦场里干活的人吃饨加班饭,麦面馍,哨子面。到了吃饭时,麦场里大人小孩多得很,可以说全生产队的大人小孩都来吃。
麦场的麦子不会记在产量中,驻队工作组也没法说个啥,所以这么个办法社员干部甚至工作组都高兴。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八十年代割麦子,田间吃的\"晌午饭,″我记得清清楚楚,街坊邻居团结的都非常好,都互相合伙做活,谁家的麦子先熟,就仅着割谁家的,人多都争先恐后的干,谁都不拖懒,到中了,随便弄点馍一吃,不挨饿算了,在麦收季节,抢收抢种,吃饭也不太讲究,到晚上回家后,就可以做些酒菜放松一下气氛吃饭了。这就农民的亲身写照,麦收后,也丰收了,个个脸上流露喜悦的心情!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不说送饭,说个割麦做饭的真实事件。
初中一同学,说有次割麦,天快晚了,因为他年纪最小,派他回家做饭,父母和哥哥姐姐们仍在那割麦。
回到家,由于很累,他说先睡一会再起来做饭也不迟。
等他再次醒来时,是被妈妈提着耳朵疼醒的。还问他做的饭呢?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八十年代的农民辛苦呀,撅着屁股,累着老腰,一镰刀一镰刀的收麦子,收了后,还得看老天爷,千万别下雨,麦子好天还得晒两天,看到有风,还得抓紧扬场,把麦子糠分离,装好袋准备交公粮!那时的人都老了,也没退休金,更不敢跳广场舞,早休息,积蓄点力量,睁开眼好为第二天的生活奋斗!看到进口片《动物世界》,基本上是洋打人拍的,有点镜头有些冒险甚至有生命危险,也体会到,洋人是活着玩命,国人是想着受苦受难地玩命活着!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八十年代割麦子,记忆犹新,全靠人力用镰刀一把一把的割,一个人一天割不了多少,还得用拉车把割的麦子拉到打麦场里晒干,等到下午用拖拉机拉个石滚把麦子碾下来,用大杈把麦秸挑走,剩下的拢到一块,等到有风了把麦子扬出来。
说到中午吃饭也是很平常,有时候送到地里在地头树荫下吃,有时候在打麦场里吃,现在想起来,那时候的老白姓是真苦真累。
原创: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捞面条,变蛋,啤酒。
上一篇:印度一男子在树上隔离11天怎么回事?在树上隔离真的有用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