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红楼梦》里的芒种节,曹雪芹隐藏的深意和伏笔是什么?
宝玉,芒种,黛玉《红楼梦》里的芒种节,曹雪芹隐藏的深意和伏笔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看到二玉在一起,抽身回来的宝钗“忽见前面一双玉色蝴蝶,大如团扇,一上一下迎风翩跹,十分有趣。宝钗意欲扑了来玩耍,遂向袖中取出扇子来,向草地下来扑”。
在我们为这个唯美的画面,感到陶醉的时候,千万不要忘了薛宝钗在扑这“一双玉色蝴蝶”之前,是亲眼看到了“二玉”在一起的;也不要忘了钗黛是情敌,宝钗曾亲耳听到宝玉在梦中喊骂:“和尚道士的话怎么信得?什么叫金玉姻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以宝钗执意要嫁宝玉的情状看,在她扑“一双玉色蝴蝶”之时,心中想到的难道会不是刚刚看到在一起的二玉?
那么“宝钗扑蝶”的寓意是什么呢?
有句话叫“袭为钗副”,可以在袭人的身上去寻找答案。
(五).蒋玉菡和袭人的汗巾子
芒种节的这天晚上,贾宝玉在参加冯紫英的家宴时,用袭人的汗巾换得了蒋玉菡的汗巾,这被预示为在后来袭人会嫁给蒋玉菡。
蒋玉菡到底是什么人呢?书中写他是个伶人,可是,一个在古代被视为最下贱的伶,怎么可能住在紫檀堡呢?要知道在古代传统习俗中,“紫”属于帝王的特殊标识,“紫檀堡”就相当于帝王居住的皇宫,可以让人联想到紫禁城。而蒋玉菡的艺名是“棋官”,又谐音为“旗官”,这不是与拥有“八旗”的满清有关吗?
而袭人的判词是“一簇鲜花,一床破席”,通常,席子为蒲草芦苇编织而成,蒲草和芦苇合在一起即“蒲芦”,谐音“胡虏”,亦代表着满清。
由此可见,袭人嫁给蒋玉菡,预示和隐寓的其实就是满清占领紫禁城。
那“宝钗扑蝶“的隐寓就是:从林黛玉葬花暗隐祭奠明亡来看,林黛玉代表着明朝,贾宝玉则是传国玉玺的人格化,象征着皇权、及其正统合法性。“宝钗扑蝶”隐寓着,满清占领了北京的紫禁城后,意欲完全取代朱明王朝,并且还要获得皇权的正统合法性。
(六)宝玉唱的那首《红豆曲》
在芒种节这天,白天林黛玉埋香冢写葬花吟,既隐寓明朝灭亡也代表对明朝的悼念祭奠;晚上蔣玉菡与袭人互换汗巾子,则预示着满清将取代朱明。
其实在第二十六回薛蟠的家宴上,薛蟠即言“明儿五月初三”是他的生日,隔过芒种节后的第三十回,即写到了薛蟠过生日。历史上的1644年五月初三,正是多尔衮带领清军进入北京,占领紫禁城的日子,也正式变成了清廷取代大明的开端。
芒种节那天晚上,宝玉在冯紫英家唱道:
“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忘不了新愁与旧愁,咽不下玉粒金莼噎满喉,照不见菱花镜里形容瘦。展不开的眉头,挨不明的更漏。呀!恰便似遮不住的青山隐隐,流不断的绿水悠悠。
比较一下李煜另一首亡国曲: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两首饱含“亡国之音”的词曲,是不是特别地相似?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读不懂书,便胡说八道。不懂文学的基本原理,不懂红楼梦的写作手法,凭什么把一个因事命名的人物说成是作者?这主要是读不懂书的专家编造出来的。不懂末世的时间背景,不懂主题为什么是怀金悼玉,再加上那些肤浅的复读机的学生,不懂分析文学作品,用什么深意、伏笔就表示读懂了书?这与揭秘,破译,考证同出一辙,耸人听闻。
红楼梦的时间是末世,是清王朝末世,女娲炼石补天,就是慈禧太后专权的寓意:清王朝天塌下来了,没有了继承人。芒种是亡种的谐音,又是同治的出生日,既是祭奠怀念,又是预示大清帝国要灭亡。这就是红楼梦的一真一假、一笔两个故事的写法。
当今只有假专家胡说八道,不懂文学创意,用考证来遮羞,用千古之迷来搪塞,是民族文化的毁灭者。
20210327
上一篇:魔兽怀旧服哪个职业最赖皮?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