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中国画追求写意,这个意是如何理解的?
不似,形神,中国画中国画追求写意,这个意是如何理解的?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中国画追求写意,这个意是如何理解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个意是胸中郁勃之气!是天人感应而生!这个意需要朝思暮想,厚积薄发。历经风霜雨雪,寒暑几十年苦苦寻觅。倾情山水!吞吐日月光辉。然后是中国画!拙作几幅,读者诸君大鉴![祈祷][祈祷][玫瑰][玫瑰][玫瑰]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石涛说:“明暗高低远近,不似之似的似。”这“不似之似”便是在总结前人关心形神关系的美学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的,而成为中国画家遵循的法则。中国画不仅有形,而且含有意。“象中有意,意中有象”“立象尽意”,象只是写实的,而追求“不似之似似之”。
魏云飞《桃花亭》
不似是手段,目的在“似”,欧阳修在诗中说:“古画画意不画形,梅诗咏物无隐情;忘形得意知者寡,不知见诗如见画。”晃以道对苏轼的转语中说“画写物外形,要物形不改。”这里的“离形”、“不画形”、“忘形”、“物外形”其实都是一个道理,即在掌握形似之后的一种“意象变形”。
黎雄才《青山飞瀑》
这种变形意在抒情和表现人生,目的是“得似”、“神似”、“得意”、“传情”所以黄宾虹说:“不似之似,仍为真似”,齐白石指出“妙在似与不似之间”,“不似则欺也,太似则媚俗。”中国画家正把这一点发挥得淋漓尽致。
作者把他在现实中的看到的具象的东西,在头脑中经过变形、加工、变成可以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形状,来寄托自己的情意,从而也就是作品的诞生。以形写神的花鸟画中,客观对象的表现,后于明显的主导地位而作者主观的感受则渗透于客观对象的形神之中,同样在写意画中,不求形似,只求神似,也多半不是客观现象的神,而是作者主观为神,元僧觉隐说:“吾尝以喜气写兰,怒气写竹。”倪云林自称其画竹不管似芦似麻,只是抒发胸中逸气。
白雪石《幽谷梅香》
无论自然之兰竹,似芦似兰已不重要了。可以断言:不论是重客观形神的花鸟画,还是重主观抒情的写意画,还是气势雄浑的山水画,都包含着来自自然的现象和来自作者自身的这两种审美信息的背后,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意境。同时把自己的人格和生命融入其中,达到既超越于物,也越于我的妙悟自然,物我两忘的境界。
对你有帮助,欢迎关注、转发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自我
上一篇:农村收治安费是什么情况?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