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李牧为和能打的让匈奴害怕让秦军胆寒?
匈奴,骑兵,赵国李牧为和能打的让匈奴害怕让秦军胆寒?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李牧为和能打的让匈奴害怕让秦军胆寒?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是红辰,为您解答。
李牧,战国时期的赵国名将、军事家,与白起、王翦、廉颇并称“战国四大名将”。李牧长期驻守代地雁门郡,防备匈奴。李牧首先提出“胡服骑射”,效仿游牧民族衣短袖窄的服装,在奔跑的马背上射箭。之前中原各诸侯国都是长袍大褂,还没有发明出马鞍、马镫等骑兵装备,骑兵都是等马停止的时候才能射箭,俗称骑着马的步兵。
李牧破匈奴
除了胡服骑射,在李牧的防区内,税收都归李牧的幕府,作为军队的经费。每天宰杀几头牛犒赏士兵,那时候除了游牧民族,当兵的谁能天天吃上牛肉?
吃得好体格就健壮,且经常训练士兵练习射箭骑马,小心看守烽火台,多派侦察敌情的人员,对战士待遇优厚。订出规章说:“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
匈奴每次入侵,烽火传来警报,立即收拢人马退入营垒固守,不敢出战。像这样过了好几年,人马物资也没有什么损失。可是匈奴却认为李牧是胆小,就连赵国守边的官兵也认为自己的主将胆小怯战。
赵王也坐不住了,申饬并召回了李牧,派别人代他领兵。此后一年时间里,匈奴屡次进犯,赵军皆出战,结果损兵折将,防区内也遭到匈奴人的掳掠,无法再耕种庄稼和放牧牲畜。
对比之下,赵王发现抵御匈奴还得靠李牧才行,遂请李牧再次出山,李牧先是托病不受,等赵王再三催促他领兵。李牧说:“大王一定要用我,我还是像以前那样做,才敢奉命。”赵王答应了他的要求。
到了边境,李牧依然故我,好吃好喝地犒赏着士兵,匈奴来袭就坚守营垒,过了几年,士兵个个油光满面,精力旺盛,骑射的训练也有了一定的成果,李牧认为时机到了。
李牧挑选了精兵15万,战车1300辆,战马13000匹,集合训练大规模作战,同时让人赶着牲畜到处去放牧。
匈奴小股部队来骚扰,李牧就让守军佯败,匈奴缴获甚丰,匈奴单于不知是计,率领大批人马入侵。结果就是匈奴军队一头钻进了李牧的伏击圈。
这场战役,赵军大败匈奴,杀死十多万人马。灭了襜(dān)褴(lán),打败了东胡,收降了林胡,单于逃跑。此后十多年,匈奴不敢接近赵国边境城镇。
李牧却秦军
公元前245年,赵孝成王去世,赵偃即位,是为赵悼襄王。本来赵国有两位名将,李牧和廉颇,结果赵王(赵偃)刚即位便夺了廉颇的军职,廉颇气愤之下离赵投奔了魏国。
公元前235年,悼襄王逝世,赵王迁即位。一年后,秦军在武遂打败并杀死赵将扈辄(zhé),斩杀赵军10万。赵王迁任李牧为大将军,统兵抵御秦军。
李牧率赵军在宜安附近与秦军对持,他认为秦军连续获胜,士气甚高,应避其锋芒,遂筑垒固守,摆出一副全力防守的架势。
秦军统帅桓齮觉得,李牧和廉颇都只会防守,不足为惧。于是,桓齮率秦军主力转攻肥下,企图把李牧引诱出来,在野外歼灭赵军。
李牧没有上当,对手下将领说:“敌攻而我救,是致于人,乃‘兵家所忌’。”李牧认为,秦军主力去肥下,营中留守兵力必定薄弱,疏于戒备。
李牧率军袭击秦军大营,俘获全部留守秦军及辎重。站在对手的角度去想,李牧判断出桓齮被抄了后路,必然回救,遂在半路设了口袋阵。
果然,桓齮一头钻进了口袋里,赵军三面合围,经激烈战斗,大破秦军。此战史称:肥之战,李牧因功被封为武安君。
公元前229年,赵国因连年战争,国力衰弱,秦国又派王翦统帅大军进攻赵国。赵王任命李牧为大将军,司马尚为副将,倾全军抵抗入侵秦军。
王翦自认未必打得过李牧,遂玩了一出反间计,用重金收买了曾经陷害过廉颇的赵国大臣郭开,让郭开散布谣言,说李牧、司马尚勾结秦军,准备背叛赵国。
就这种“小儿科”的计谋,赵王迁竟然信了,派人取代李牧、司马尚,李牧知道有小人陷害他,对赵王使者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赵王迁得知李牧不听自己的命令,直接派出亲信杀了李牧。唐代史学家司马贞在《史记索隐》里说:“颇、牧不用,王迁囚虏。”
红辰说
历来名将们能够战无不胜的前提是,有一个明事理的君主。卫青、霍去病能够大败匈奴、纵横大漠是因为皇帝是汉武帝,岳飞没有灭了金朝的原因是,他的皇帝是昏君赵构。你认为呢?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首先得明白一个对赵国至关重要的词汇——“胡服骑射”,“胡服”简单说点就是短打扮,抛弃过去的长袍大袖,而按照游牧民族的服饰,利于骑马打仗。而“骑射”,就是骑在马上射箭,因为在春秋战国时代,骑马是没有马镫的,没有马镫,人就很难在马上保持平衡,很难像后来的骑兵一样,直接拿马刀砍。
赵国在胡服骑射之后,组建了骑兵部队,主要就是靠射箭杀伤敌人,而骑兵战术的诞生其实就在从赵国对付匈奴的边军开始的,直到汉武帝时霍去病封狼居胥,用的骑兵战术还是来自赵国。司马迁评价匈奴就说“利则进,不利则退,不羞遁走。苟利所在,不知礼仪”,说白了,就是早先的游击战术,能打就打,有便宜就一窝蜂的往前冲,不能打就赶紧跑。
而同时期战国其他列国用的主要还是步兵方阵,战车战术,虽然杀伤力巨大,但机动性就能不跟骑兵比了,在平原上打秦军,完全就是降维打击;而在草原上跟匈奴打,又有中原兵法跟长城,诱敌深入,匈奴也占不到便宜。秦军对战赵军,几次失败,大部分都是在时间上算错了赵军,而且想找李牧的骑兵主力决战,根本追不上。
李牧之所以被很多人称为战国四大名将之首,很大原因是他所率领的赵国边军骑兵部队,往往都是以少胜多,除了战术得当,在那个年代,其他各国几乎很难阻挡骑兵。李牧被杀后,赵国骑兵回防邯郸,深壁高垒,骑兵变步兵,失去了速度优势和游击战术,战斗力直线下降,何况邯郸城内还有小人作祟,赵国的灭亡就理所当然了。
上一篇:头条投票功能有收益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