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有上将,有中将,少将为什么不称下将?
军衔,少将,下士有上将,有中将,少将为什么不称下将?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建国前的军衔制度。早在抗战时期的1939年八路军总部就准备建立军衔等级,主要参考当时国民党军队的衔级设置的,为6等16级:上将、中将、少将;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准尉;上士、中士、下士;上等兵、一等兵、新兵。
目前我国的军衔制度。目前我国军官的军衔等级为:上将、中将、少将;大校、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士兵军衔等级为:
一级军士长、二级军士长、三级军士长、四级军士长、上士、中士、下士;上等兵、列兵。
我国传统文化中,层次和等级有上中下之分,但是人无高低贵贱之分,人人生而平等。所以在参考国外军衔模式和考虑国内实际的情况下将将官分为上将、中将和少将,而不是上将、中将和下将,在历次军衔制度改革中也一直沿用这种设置模式。
所以称少将不称下将即是借鉴国外模式经验,也是立足我国实际充分考虑我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的结果。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清末新政时,新政府开始效仿西方编练新军。在使用洋枪洋炮、改习洋操的同时还引进了西方的军衔制度,这是近代我国军衔制度的开始。北洋新军的军衔如下:
上等第一级:正都统
上等第二级:副都统
上等第三级:协都统
中等第一级:正参领
中等第二级:副参领
中等第三级:协参领
次等第一级:正军校
次等第二级:副军校
次等第三级:协军校
从上可以看出清末新军的军衔实行三等九级制,即上、中、次三等;每等分正、副、协三级。
辛亥革命之后,孙中山的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军士制服令》,规定新的军衔等级为上、中、初三等,没等分大、中、少三级。1912年8月北洋政府公布了《陆军官佐士兵等级表》,军官仍然为三等九级,原来的大、中、初三等改为将、校、尉三等,每等分上、中、少三级。即上将、中将、少将;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
军衔制度起源于西方,按照惯例,作为引进者,军衔的译名要符合我国语言的习惯。如将法国的师将军译为少将、美国的旅将军译为准将等。我们经常见到的词是上、中、下,但是我们为什么要将“下”译为“少”呢?
中国的语言文字博大精深,“下”子的意思带贬义,用在军衔制上不太好听。比如将将官中的最低一级译为“下将”,很容易与“虾将”同音。有一个词语叫虾兵蟹将,“下将”听起来就比较搞笑了。用少字就好听的多,这也符合我们的文字语言。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下将念出来就是下降,下降意味着什么?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下将就是少将啊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直接称:虾兵蟹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下将,瞎将,虾酱?报告的时候:下将同志,部队集合完毕,请指示?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好听么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下将,下酱,下降
给你一个下将你不膈应?不懂的一听这头衔还以为是上中将犯事了被头头拿了,砍下来的戴罪之身。
上一篇:电动车不接巡航线能跑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