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有上将,有中将,少将为什么不称下将?
军衔,少将,下士有上将,有中将,少将为什么不称下将?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汉语的运用,却非常讲究语境,也即使用语言的环境,“下”既是方位词,比如下游、山下、往下看等;同时也是等次的表达词,比如下级、下等、下策、下品等。
如果将少将,命名为“下将”,同理的将少校,命名为“下校”;同样将少尉;命名为“下尉”,让人听起来,感觉就非常不舒服;此外,在汉语语境的表达上,有低人一等的意味,“下”字是和“上”字对应的词汇。
因此,将校尉三个等级的军衔中,不称“下将”、“下校”和“下尉”,而是用“少将”、“少校”和“少尉”来命名。
其实,就体现出了中国人的智慧,“少”字汉语意为“数量少”,同时又是“年纪轻”的意思,“少爷”、“少保”等,这些称呼,就比较尊贵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将校尉制源自欧洲,名称是延用中文汉语,
汉字汉语在校场击鼓的为将,丬是鼓锤,校场上前排站立的为校(校正)后面举旗子的为尉,尸是旗子,都是军官,不是兵卒,
将官,有大将,上将,中将,少将,准将等,校官有大校,上校,中校,少校,尉官有大尉,上尉,中尉,少尉,准尉,等,各国采用不全,好歹也是官,你弄个下ⅹ,不好听。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下将、下校、下尉,好听吗?相同情况,少士,好听吗?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小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古中国的夏朝以前各部族是民族单位,也就是几个友好种族居住一起了,其他几个友好种族与自人群分支成另一人群了。
所以夏朝的家天下,是有熊氏整体民族执政于华夏人群式。华夏人有互通婚的人群与友好人群共同构成。原轮流执政的,史书记为禅让制,现在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仍用轮流执政式的。
整体华夏人内有多少种族史书没细记录不得而知。
种族内民族被有熊氏等表述。
不执政的民族自治理用三老四少制,即三长老与四少保式,这一式现仍在各少数民族内应用沿用着呢。
三长老,由族长.首长.巫师构成。族长由世袭承传,首长由最强人选出,巫师由师徒延传形成。
四少保,由三长老各自任命,每一老配1组四少保,从而共十二少保,从而与天人地三才与四季十二个月相符合。现在的秘书通信员警卫员勤务员四人随官长式,仍应用着呢。
三老四少制被周易套用于夫妻家庭内,从而老大老二老三老四的男女小孩,被文词记写成,长男中男少男,长女中女少女。实际就是夫妻养育的老大老二老三的男女孩子的词说。
供拜天地祖先时,笫一等位置称上位,笫二等位置称中位,第三等位置称少位。可见长男长女又可与上字并列互替。
当周朝时,伯仲孟叔季的侄辈人称父辈人次序词,被套用职权名称级别上使用后:伯的老大分支出公,仲与孟的老二分支出侯,叔的老三分支出男,季的老四分支出爵。
公.侯.男.爵出现,后世又传承于长子长孙的世袭职位后,子又列入职权用词上,从而:公.侯.男.子.爵定型。
现在考古周朝及以前的古文物,可见伯与公混用呢。现在汉族父辈仅残存伯与叔及父三词了,有些地区不用父称,仍仅用伯叔两辞的,只不过父不带序号,伯与叔带序号,显示父与不是父的。
因此,上中下用于方位位置表述可以的,用于人职权的下字由少字替换,才符合古理。
因而,军衔只能用上将.中将.少将,不可用下将述的。
自发一下汉族人口语的下将音,与下降全完一致,混了就不好听了。
这种用字.用词.用辞讲究,在汉族习俗内归于礼。从而少将,若用下将述就失礼了。这由汉字有褒义贬义决定的,半点不由人。
甚至民间口语里避忌小字的用法时,把最小的儿子,不说小儿子,而说成老圪塔,将小说成老字的。这是崇大情节造成的。
可见,仅少将与下将两词字上,含着汉人讲究的理法与礼法在其中的,不可乱来的。
尚可网看后咱也在其上留上点啥。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国的军衔制度的设置既参考了国外的模式和经验也充分考虑了我国的实际,为什么称少将不称下将即是立足我国实际充分考虑我国历史和文化的影响。
建国后最早的军衔制度。我国的军衔制度最早设立于1955年,主要参考了苏联、朝鲜等国的军衔体系,共设6等19级:元帅两级:中华人民共和国大元帅、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将官四级:大将、上将、中将、少将;校官四级:大校、上校、中校、少校;尉官四级:大尉、上尉、中尉、少尉;军士三级:上士、中士、下士;兵两级:上等兵、列兵。
上一篇:电动车不接巡航线能跑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