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历史中的花木兰长发还是短发?
木兰,花木兰,北魏历史中的花木兰长发还是短发?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韦元甫是谁?为什么《古今乐录》中原本没有收录的巜木兰辞》却在后来加进了?谁人加进去的?郭茂倩为什么注解得不明不白?
据学者考证,韦元甫为唐朝官员,职位是浙江西道观察使兼御史中丞,死于大历六年(771年)。原来,郭茂倩在《乐府诗集》中收录了两首《木兰辞》,唐朝人在抄写《古今乐录》时,看到流传的《木兰辞》很喜爱,该辞无作者姓名,风格古朴,属梁鼓角横吹曲一类,便把它抄录在《古今乐录》中;另一首则是唐代韦元甫写的《木兰诗》,郭茂倩不知道是唐人所写,本着不遗漏古篇的原则,也收录其中,因此被郭茂倩作了注解。
确定《木兰辞》的创作时间,对于推测花木兰的生活年代非常重要。
据齐天举、方舟子考证,《木兰辞》最早见于盛唐时期吴兢辑录的《古乐府》,原书己失,是从宋朝人曾慥所辑《类说》中看到的,题为“木兰促织”。说明在隋唐以前没有《木兰辞》,《木兰辞》面世于隋朝和盛唐之间。
《木兰辞》虽然面世于隋唐之间,但并不能说明花木兰就是隋唐之间的人,因为早在南朝陈代僧人智匠就提到了木兰,意味着《木兰》已经广泛流传,尔后经过唐朝文人的润色,才迎来了《木兰辞》的问世,所以木兰这个人应该生活在南北朝至汉代之间。
两汉至西晋,历史记载较为完备,花木兰代父从军的故事不可能不录入史册,况且那时期称北方少数民族首领为单于,而不是可汗,故应排除这一时期,只能在南北朝中去找。南朝宋齐梁陈都是文化高度发达的汉人居住区,像这种忠孝节义的女英雄应该会大书特书,怎么会只字不题呢?唯一的可能是她是北魏人,由于游牧民族重武轻文,使花木兰不见于经传。而由于人们对英雄的崇敬,作成诗歌,口口相传,传至南朝,被智匠捕捉到支离破碎的辞章,于是将微弱的信息收入《古今乐录》中。
公元429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征集大军,到漠北寻找大檀可汗作战。根据南朝陈代智匠对《木兰》的最早记载时间,结合巜木兰辞》反映的内容分析,木兰参加了拓跋焘兵伐柔然的战争。木兰应出生在公元406年至412年之间。考虑到古代女子出嫁较早,406年出生则早已婚配,不可能代父从征,因此比较合理的推测应为412年出生。兵伐柔然后,花木兰有可能随北魏皇帝又参加了威服高车(欶勅人),阻击刘宋,破夏国,灭北燕,收北凉的统一战争,历时十年。因此有“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的句子。或许有人要问:《木兰辞》中明明说“同行十二载,不知木兰是女郎”,军旅生涯对不上呀!还有两年哪去了?这里可能有两种情况,一是征战了十年,守边了两年,战争刚结束,不能立即解散部队,放松警惕,不能刀枪入库、马放南山;二是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并非实数。例如“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有五卷六卷就够了呀!用得着十二卷吗?;“策勋十二卷,赏赐有千强”,策勋都有十二卷了,封尚书郎怎么够?直接封国防部长兼陆海空三军总司令得了。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花木兰是北朝人的结论。另外,从“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的诗句,也可以佐证她是北朝人。因为北朝流行女子额间贴花黄,而隋唐潮流已过,不再时兴了。
花木兰是哪里的人?
花木兰故里目前有几种说法,有湖北黄陂说、河南虞城说、延安说、内蒙沃野说、安徽毫州说等等,这些地方似乎都有一些可信的证据。现在有人根据“朝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断定花木兰家离黄河不远,因此将虞城、延安、内蒙排进去,而将相距千里的黄陂排出来。其实根据路程判定是否为花木兰故里的说法是欠考虑的。《木兰辞》作为文学作品,有一定的艺术性和夸张性,“旦辞爷娘去……”和李白“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使用的修辞手法一样,它反映的是军令急迫,将士飞奔行军的场景。我们今天去内蒙当兵,总不能按写实手法写诗吧:“旦辞爸妈去,暮宿县政府。旦辞县政府,暮宿省政府。旦辞省政府,暮宿火车站……”想一想都觉得好笑。
我认为被大家排除的武汉黄陂有可能是木兰故里,理由有四条:
一,黄陂在南北朝时期归黄州西陵管辖,初属南朝地域,后属北魏统领。隋朝曾在此置木兰县,好好的地名,为什么要修改?仅仅是巧合吗?不可能!恰恰说明隋朝皇帝为旌表花木兰的忠孝节义,而将木兰故里改为木兰县。
二,唐朝离南北朝不远,相关历史典故应该比较清楚,若不是证据充分,杜牧在任黄州剌史时怎么会登木兰山凭吊将军冢,吟咏“弯弓征战作男儿,梦里曾经与画眉。几度思归还把酒,拂云堆上祝明妃”的诗句?
三,《木兰诗》中的首句“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采用了鄂东(即古黄州区域)的方言习惯。至今黄陂人仍称蟋蟀为唧唧,并且喜欢用唧唧作为诗歌开头的比兴。例如,明末清初湖北蕲春人顾景新文集中的《唧唧词》:
长唧唧,短唧唧,莫遣孤儿赤膊睡。
短唧唧,长唧唧,滴尽西窗女儿泪。
唧唧长,唧唧短,唱歌巜征人五更转》。
唧唧短,唧唧长,门外征人欲断肠。
用唧唧作为《木兰诗》开头,这就是江准雅言-----黄陂话在《木兰诗》中的留存痕迹。
在普通话推广前,甚至现在湖北一些地方,仍然称父母为爷娘,称父亲的哥哥为伯爷,称父亲的兄弟为大爷、二爷、三爷、称舅舅为舅爷,称姑父为姑爷,称义父为干爷,称姐妹为姊妹。《洪湖赤卫队》中韩英有一段唱词:“娘说过那二十六年前……娘的眼泪似水淌……让儿好好看看娘……”,说明湖北地区称母亲一直叫娘。《木兰诗》中的称谓与武汉黄陂称谓高度重合。
四,《木兰辞》里有“爷娘闻女来,出阁相扶将”,那么这个城阁在哪呢?今黄陂木兰山北面不远处,有一座古城遗址在大城潭镇,立有“木兰出生地”碑。大城潭镇濒临灄水,地势险要,是古驿站,也是军事重镇。城内有大寨小寨,大寨上有很多古代的残砖断瓦,这里的建筑遗迹已被列入武汉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也许有人会问,北魏征兵怎么征到了南北朝的边界线?这可能吗?
可以的。在古代由于战乱,人口迁徙是很频繁的。北方人避祸跑到南方,南方人为垦荒迁到北方都是很正常的。况且,鲜卑人为壮大自已,主动吸收汉族文化,拉扰汉族知识分子做官,为有文化的汉人向北方迁徙提供了条件。木兰的父亲有可能举家迁到北方,为北魏所用,然后成为兵户。木兰之父征战多年,身体日渐衰弱,但北魏不放过他,要让他继续卖命,这就有了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
现在,几地都在争夺花木兰故里的批文,其实没必要。花木兰可能少年时代生活在黄陂,姓朱;随后迁往虞城暂住应召入伍,再没有回来过,当地人因战乱换了一茬又一茬,只知道这里走出过一个女英雄,不知道她姓什么,因是北魏人,以讹传讹,就让她姓了魏;木兰也可能到过安徽毫州,与毫州有一些渊源,便成了毫州人;因为镇守过六镇之一的内蒙沃野镇,或者延安,她又成了内蒙人或延安人;发达之后的木兰可能又回到故乡黄陂。至于黄陂地方志说她是唐初人,属于考证不周,与苏东坡把黄州当赤壁一样犯了相同的错误。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