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对善人要求苛刻,对恶人宽容是否是儒家的思想?
的人,儒家,善人对善人要求苛刻,对恶人宽容是否是儒家的思想?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个问题是有意而为之的挑拨!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清楚儒家对于善人和恶人的定义。儒家认为以人的品行来区别,分为君子和小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追求的是道义,小人追求的是利益。在儒家看来,君子就相当于善人,尽管有大善和小善的不同,而小人就相当于恶人,虽然有大恶和小恶的差别。
而儒家的处世之道就是近君子而远小人,可见其对善人的敬重和对小人的蔑视。所以说所谓对善人要求苛刻,其实是对君子要求高,君子要有仁德,要能够舍生取义。而对于作恶的小人,人家是打心眼里看不起,这个和宽容无关。
如此可以看出,认为儒家对善人要求苛刻,对恶人宽容,其实是对儒家思想的一种误解。儒家也认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真正的至善大儒是难得的,是带有强大的气场的,非凡人可为也。而一般的小儒生能够有点君子风度,就善莫大焉了。
造成人们对善人要求苛刻,对恶人反而宽容现象的,不是儒家思想,而是市侩作风,是俗人见不得别人学好的下作意识。毕竟君子有美誉,因此见到向善的人稍有不慎,便说是伪君子,以便打压别人,获得心理满足感。而真小人大行其道,鲜廉寡耻毫不避讳,甚至是人人向往之,这其实是与儒家思想大相径庭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害人害己是愚蠢,损人利己是坏恶,舍己为人是好善,利人利己是智慧。
你做好人,有人做坏人;你要舍、别人得,都是心甘情愿的。
就是说,你做什么样的人,都是你自己心甘情愿的。
所以我说,做人只能做智慧的人,其它三种人都不要做。
如果你非要做好人,那么为了生存,你只能暗中做坏人,于是,你就是圣母婊,一个说一套做一套的伪君子。
中国有钱名声又好的人,基本上都是伪君子。
名声好还没有钱的人,要么穷到死,要么改变。
怎么改?
一,放弃所有的好名声,做一个智慧的人
二,继续利用名声,做伪君子。
对善人太恶,那个是坏人做的;
对恶人太善,那个是好人做的。
善良的人都是被坏人欺负的,
坏人都是被善良的人包养着。
没有人欺负你,是你非要这样做,而获取你想要的好名声。 为了这个名声,你也一定要付出的。
伪君子获取好名声就是为了麻痹别人做坏人,而你得到这些好名声又为了得到什么?
如果什么都不想要,就不要再继续做好人了,没有人会给你颁奖,被颁奖的都是圣母婊和伪君子,他们有条件获取颁奖的。
10年前,我也这样抱怨过,有一个人说
“没有人欺负你,是你自己欺负自己”
其次,就是中国的三个宗教思想束缚着中国人: 佛教、基督教、儒家。
佛家总是说: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无论你有多么的恶,只要你不再继续作恶,就可以直接晋升为佛。 而一个做了一辈子善事的人可能都成不了佛。
基督教:我认识很多教徒,他们卑鄙无耻的事做了一箩筐,但是他们心安理得,为什么?因为他们祷告啊,你们知道教徒是怎么祷告? 我知道,但是我实在是说不出口啊,他们都把自己的罪责让主耶稣背着呢。
儒家思想:那中国很多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都写过文章评论过,我就不说了。
你们看看,对善人要求总是非常高的,对恶人要求那是异常的低。
我有时候真的搞不懂中国人的逻辑,“浪子回头”真的比一辈子“遵纪守法诚实守信踏踏实实做人”还要珍贵?
难道,“浪子”来回头,就可以对他一辈子做的恶全部不再追究? 那,只要是一个情商正常的人,我想 都想去做这个“浪子”了。
中国人只看结果,不看起因不看过程,这一个逻辑简直是低智商的体现,恰恰是平均智商太低,大家才在一起惺惺相惜。
如今,随着部分人们的智商提高,很多人才开始关注这一个现象。
古往今来,很多智商正常的人,活得生不如死,很多人患了抑郁症,为什么?
心太累了。
人世间的苦难都源自于由愚昧无知,我们所有的苦,都是自己或者别人的愚蠢造成的。
但是,平均智商90的群体,会承认自己平均智商是90?
不可能的,智商越低的群体越要面子,只有用虚高的评价来麻痹自己,往脸上贴金才能心情愉悦的吃喝玩乐。
最后,已经觉醒的人类如何去做自己?
害人害己是愚蠢,损人利己是坏恶,舍己为人是好善,利人利己是智慧。
做一个智慧的人!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大家好,我是乔冠钧。
“善”和“恶”的论证在学术上都有不同的见解,有人说是“善当善之,恶当恶之”,有人说是“对善人宽,对恶人严,对庸人亦宽亦严”,接下来我们就说一下中国传统文化最主流的道、儒、佛学术论证。
道家“以德报之”
道家《道德经》第六十三章:“大小多少,抱怨以德。”
意思为:以小观大,以少见多,所以一切无所事,虽有仇怨也以德报之。
道家很明显是以德道之,用道德和伦理来对待,化解敌对情绪,实现和谐共存的理想。
比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会与人发生口角,而看到道家“以德报之”,耐心的用道德来缓和,就可以“以德报人”。
儒家“以直报怨”
儒家《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