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苏轼有没有一句词突然触动/鼓励了你?
苏轼,烟雨,母亲苏轼有没有一句词突然触动/鼓励了你?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苏轼有没有一句词突然触动/鼓励了你?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句话触动了我,也鼓励过我
非常喜欢苏轼!不只因为他那些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名篇,更因为他荣辱不惊、进退自如的人生态度。
苏轼,那个被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赞为“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的才子,你看他的诗词,首首都光彩照人,璀璨生辉!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些或豪放或凄凉的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这些或清新或哲理的诗句,皆是佳句!
但是,最触动我也鼓励了我的,是他《定风波》里的那句“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豪气干云!积极乐观!豁达洒脱!
苏轼的一生,是时人眼中命运多舛的失意的一生,却是后人心中丰富多彩的诗意的一生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人还称他为“苏仙”。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文章和黄庭坚齐名,并称“苏黄”;散文和欧阳修并肩,合称“欧苏”;词是豪放派代表,和辛弃疾一起被称为“苏辛”;他的书法造诣极高,和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宋四家”。而且他还擅画,提出“士人画”的概念,为后来的“文人画”奠定了理论基础。随便拎出一样,其成就都是大多数人无法企及的高峰。
他二十岁进士及第,任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之后就是宦海沉浮,三起三落,把65年的人生过得起起伏伏,波澜壮阔。
宋神宗时,因为得罪新党,自请出京,到过杭州、徐州、湖州;1080年,因为“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宋哲宗时,任翰林院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后来又被撵出京城,知杭州、颖州、扬州、定州;等到晚年的时候,又被流放到更远的惠州、儋州,据说这被贬儋州是当时仅次于满门抄斩的一种刑罚。
宋徽宗时他遇赦北还,却病死常州,终究也没能回到故乡;倒是应了他那句“此心安处是吾乡”!宋高宗时被追赠太师;宋孝宗时又被追谥“文忠”。
你看他这一生,奔走四方,起伏跌宕,不是被贬,就是在被贬的路上。可是他一直交朋好友,游山乐水,酷爱美食,生生把别人眼中的坎坷不平路,走出了诗情画意,走成了千百年来令人膜拜的姿态!
可以说那句“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奠定了他一生的基调,那就是不论何时何地,发生何事,他都泰然自若,从容面对!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索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就是这阙词全文,读来顿觉清爽,胸襟开阔;从心里读懂了作者的无畏无惧,旷达超脱。
题目下面有几行小注“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这就交代了写这阙词的来龙去脉:苏轼一行人在野外途中赶上下雨,因为雨具被仆人先拿走了,所以大家狼狈不堪;唯独苏轼觉得没什么。这本是件小事,可是平常时见深意,普通处含哲理,雨里的言行心态,就是他对人生不畏挫折乐观向上的精神体现。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说明生命无常,难免有不平和不如意,但是世间事,平常心,等闲视之就好
苏轼写这首词的时候,应该是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春天,他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第三年。那个“沙湖”就在湖北黄冈东南三十里处,又名螺丝店。
说起他的被贬,那就一个字:“冤”!关于被贬原因,有《涵海本》、《忏花庵丛书》和《台苔溪渔隐丛话》几个版本,意思都是无中生有,牵强附会。比如他在《湖州谢表》中说“愚不逢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人家就说他妄自尊大、愚弄朝廷;他的诗里有“世间唯有蛰龙知”的句子,人家说他影射皇帝;他的诗里有“赢得儿童语音好,一年强米在城中”,人家说他诽谤青苗法;他的诗里有“岂是闻韶解忘味,迩来三月食无盐”,人家说他对新推行的盐法不满……如此种种,纯属欲加之罪!
于是他被捕入狱,因为逮捕他的是御史台的人,御史台院外柏树上常年栖息着乌鸦,被称为“乌台”,所以,苏轼的案子被叫作“乌台诗案”。他在狱中遭了103天的罪,差点丢命;后来好多人求情,尤其是政敌王安石的一句“安有盛世而杀才士乎”,起了很大的作用,他才死里逃生,被贬黄州。
他在黄州是团练副使,仅是散官虚衔,还要受地方官监视。而且他的日子非常清苦,“清诗独吟还自和,白酒已尽谁能借”(《定慧院寓居月夜偶出》);为了贴补家用,他还和家人在城东开垦了一块坡地,种菜种粮,“东坡居士”由此而来!
这是这样艰难困苦的境地之下,他还写出了《赤壁赋》、《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佳作,并在后来去汝州的途中写下了“人间有味是清欢”(《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的佳句!难得的不是这些文学著作,更难得的是这字里行间所表现出来的精神状态!
想想我们自己,人生路上,有没有被冤枉却无处申诉的际遇?有没有一片真心错付被误解的时候?有没有从高处跌落,感觉难以忍受的时候?
苏轼早就为我们做出了榜样!难过的时候,难熬的时候,吟一声“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能带给你几许坚持的力量!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就是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你身处黑夜,要看到星光
“晚上推开窗,有人看到黑夜,有人看到星光”,这就是悲观者和乐观者的区别。苏东坡是看到满天星光,而且为星光也为黑夜吟诗作画的牛人。
呆过了黄州,苏轼又被贬惠州。他依然是积极乐观的心态。他不仅修井建桥,造福一方百姓,还依然吟风弄月,更主要还懂得享受生活!买不起羊肉,就买羊蝎子,发明了烤羊蝎子的美食;买不起鸡和豚,就自己种萝卜和芥兰。你看他在《撷菜》中写的“秋来霜露满东园,芦菔生儿芥有孙。我与何曾同一饱,不知何苦食鸡豚”。他甚至写下“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的句子,把谪贬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应了他那句“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
再看看我们自己,求索途中,也曾经历过失败,也曾孤苦无依;也曾对未来沮丧,埋怨命运的不公,世态的炎凉;甚至有时候可能想过放弃。
苏轼是我们的楷模!失望的时候,失落的时候,颂一声“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平添几分隐忍的韧性!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就是说人活着要豁达洒脱,要学会苦中作乐自得其乐,把人生活得值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