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刘备白帝城托孤中有言,当阿斗扶不起来时可取而代之,诸葛亮会吗?
刘备,白帝城,蜀国刘备白帝城托孤中有言,当阿斗扶不起来时可取而代之,诸葛亮会吗?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诸葛亮的志向从来不是皇位,也不是权利,刘备也深知这一点。白帝城托孤应当是刘备为收买人心打出的温情牌。
刘备在病危之际召来诸葛亮,对诸葛亮说:“先生的才能高过曹丕十倍,一定可以安定国家,完成最后的志愿。”当时的蜀国内忧外患,刘备知道诸葛亮之才可安定蜀国。而后又说:“我的儿子刘禅可以辅佐,你便辅佐他。他要是不成材的话,你可以取代他的位置。”刘备的这番话,表现出对诸葛亮无比的信任。人家辛辛苦苦打得江山都送给你了,任谁听了都会特别感动,诸葛亮听后,更是感动的痛哭流涕。当时就表示一定尽到辅佐大臣的职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而后刘备又对刘禅说:“你和丞相办事,要像对待父亲一样对待他。”这更让诸葛亮得到了无上的尊重。让诸葛亮更尽心尽力的去辅佐刘禅。
而诸葛亮感激刘备知遇之恩,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写道:‘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由此可以看出,诸葛亮一直都比较感激刘备三顾茅庐的知遇之恩。刘备白帝城托孤的那番话,更让诸葛亮死心塌地的辅佐刘禅,从诸葛亮亲自率兵北征可以看出他在完成刘备最后的志愿,以报白帝城托孤之恩。
诸葛亮年轻时自比管仲、乐毅,应当也是想向他们一样辅佐一位君主,展示自己的才华。刘备三顾茅庐去请他,给了他足够的尊重,他也可以大展自己才华。诸葛亮尽心尽力的辅佐刘备,一心想要报答刘备三顾茅庐之情。即使刘禅无能,诸葛亮也不会废刘禅取而代之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其实是刘备的一场试探,诸葛亮是个聪明人,自然会权衡利弊;之所以不接受,实在是不敢接受,因为有巨大的祸患在后面;有什么重于江山社稷呢?当然是诸葛亮自己的性命,诸葛家族的存亡!
伴君如伴虎,古时当官是高危职业。高危的关键,在于跟老虎打交道风险很大。
因此,必须像老虎饲养员一样,知道怎样让老虎高兴,怎样不激怒老虎,老虎在什么情况下,会怎么思考,有什么反应?
夏虫不可语冬。不掌握老虎习性,以人的思维和老虎打交道,必有性命之忧。
真正的官场高手,功夫不在靠近,而在观望,在别人的得失成败中,慢慢掌握住脾性再上场,往往后发先至。
而一窝蜂往上涌,情况不明决心大,多半都成为老虎利爪下的骨头渣子。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历史证明,当阿斗扶不起时,诸葛亮也没用取而代之,人就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三国演义》以及后人虽然把诸葛亮才能捧上了天,但是诸葛亮听天命尽人事,鞠躬紧张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
我个人认为刘备白帝城托孤是出自真心,但是他也知道诸葛亮不会这么做。托孤是客气话,也是真心话。是刘备和诸葛亮最后一次倾心交流,是托付,是信任。
而对于诸葛亮来说,这是信任,也是责任。所以他立下了鞠躬尽瘁的誓言,并且也穷毕生精力去做了。
总之我个人不认为刘备这是试探和套路。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刘备是以仁义著称,或许很多人认为刘备是最会作秀最虚伪的人。那就当白帝城托孤是作秀,就是作给诸葛亮看的。想当初赵云七进七出救阿斗,刘备一番秀,不管是真心还是假意,使得赵云更加衷心拥戴,亲如兄弟。那么白帝城这番秀也当使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从诸葛亮的角度来说,刘备兵败之后,蜀国只剩下一个烂摊子,成了烫手山芋。而此时的蜀国还有什么人才,诸葛亮,赵云,李严没什么有大才的人了。此时若诸葛亮取而代之,蜀国内部会更加混乱,会分崩离析,亡国指日可待。外面曹家跟东吴还虎视眈眈。
诸葛亮是个识大体的人,懂得审时度势,也懂得什么能做什么不可为。当然,诸葛亮把蜀国死撑着,并且六出祁山是明知不可为而偏为之。也只能说诸葛亮是尽人事,天命了。可是天命不可违啊。
总的来说就是,无论刘备是否真心让诸葛亮取而代之,诸葛亮都不会那么做。而诸葛亮无论想不想取而代之,诸葛亮是个聪明人,他都不会取而代之。当相父本来就是军政大权在手,何苦冒天下之大不韪去取代君主呢。鞠躬尽瘁,留个好名声他不香吗?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觉的这是一次试探,纵观中国历史谁都没有将到手的江山给予他人,都是传于后人,即使后人是个弱智。刘备这样问在我看来是在试探诸葛亮的忠心。可能幕后就是刀斧手。诸葛亮何等聪明的人当然不会中招,所以诸葛亮不会取而代之。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刘备识人用人,绝对无人可比,比曹操强很多。刘备深谙人性,对五虎上将诸葛亮的性格掌握的很准确。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