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秦始皇之前的秦国国君为什么不称帝?
秦国,齐国,始皇秦始皇之前的秦国国君为什么不称帝?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过去的悲惨经历浮上心头,秦昭襄王可不想再经历一次,于是,秦昭襄王赶紧放弃帝号,把过去打下的城池还了一些给赵国魏国,并且主动向齐国示好。
五国联盟也都知道秦国是块难啃的硬骨头,都不想打,这下一看秦国吐出肉了,于是也都回去了。
五国撤兵后,秦昭襄王进行了深刻反省,觉得自己确实膨胀了,秦国还不够强,还得要多多发展,于是就赶紧示弱,派使者前往齐国,表示愿意服从齐国,咱们联合,你老大,我老二。这样齐国的目光也就不再紧盯着秦国,秦国也能赶紧发展了。
所以说,秦国不称帝,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没有足够的实力。秦国实力本就强盛,再称帝的话,会立刻打破七国间脆弱的平衡,引起其他诸侯的恐惧,从而使他们联合起来,合纵攻秦。一口吃不成大胖子,所以秦国以后还是采用鲸吞蚕食、远交近攻,割地议和等策略,不断发展,最后统一天下。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秦国从孝公时代崛起,到秦始皇统一天下。其间还是有人称帝的,秦昭襄王嬴稷就曾称为西帝,因为还有一个东帝。
秦武王举鼎死后,在燕为质的嬴稷在赵燕两国的武力互送下回国继承王位。早年由其母轩太后把持朝政。赢稷二十二岁举行冠礼后才亲自处理国事。后听从丞相范睢建议后才收回太后等人的权利。后重用范睢“远交近攻”的政策,重用魏穰侯白起等人。秦昭襄王十九年,秦昭襄王王称西帝,派遣使臣尊称齐湣王田地为东帝。而后东帝取消帝号联合其他国家合纵攻秦,秦昭襄王被迫取消了帝号。
秦昭襄王在位五十六年,是秦国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代帝王。且先后打败三晋,齐国,打的魏国成为秦属国,长平之战更是一战打的战国差点灭灭国,灭亡东周,放逐了周最后一王,迁九鼎于咸阳。如果再多活几十年说不定秦昭襄王就能够真的称帝了。
个人觉得秦昭襄王故意联合齐王一起称帝,为的就是让齐国成为起他国的仇恨国,大家都是“王”你却偏偏要称“帝”。后齐国与诸侯们合纵伐秦被秦昭襄王瓦解后,秦又联合了其它四国,导致五国伐齐。秦昭襄王二十三年,燕国的上将军乐毅和赵国、秦国、韩国、魏国会面,五国联军,大举攻打齐国,攻占了齐国的七十几座城。打的齐国差点灭国。
秦昭襄王,一代霸主也。一生致力于发展秦国,并且成功削弱山东六国,后秦孝文王继位后三天就起了,成为了秦史中在位时间最短的国军,后异人赢子楚继位也就是秦始皇嬴政的父亲。在位三年后病逝,秦始皇赢政继承王位。开始了统一天下灭六国的大策。没有秦昭襄王,估计秦始皇在位时想要灭六国也是非常难的,个人觉得秦世祖上到孝公,皆能够算为“周文王”,而秦始皇就是“周武王”。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最直接的一点就是,当时还有周天子存在!
历史上商汤王朝覆灭后,周文王周武王建立了周王朝。史学家将其分为西周与东周,西周在前东周在后。东周时期,周天子已经知识名义上的天子了,和封地的王公贵族相互吞并和侵略。东周也可以分为两个时期,春秋和战国,春秋在前,战国在后。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后期各国效果不断吞并不断,最终剩下了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国家,称为战国七雄。秦始皇之前的秦国几代国君都厉兵秣马积蓄力量。终于到秦始皇嬴政时,国力大增,加上始皇帝雄才大略,统一了中原各国。
此时嬴政的功绩堪比三皇五帝,称帝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秦始皇是历史上第一个皇帝,也就是说始皇以前没有皇帝这个称呼,周天子是天子也是称王的,比方周文王、周武王、周平王、周幽王等,西周时期的秦还不是贵族,只是周王室的弼马温,就是喂马的,到了东周春秋时期的秦国由于护驾有功才被封为公,比如说秦穆公。
到了三家分晋后战国时代的秦国国君才称王,所谓称王也就是互王,也就是你称我王,我也称你王,这个王主要也是说大家地位平等了。
要不然楚国和齐国很吃亏,因为他们是子爵地位太低了,如果按周礼爵位低的见爵位高的要磕头的,要是一会盟太尴尬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呵呵呵,又不是没有称过帝。
秦昭襄王不就晃点(忽悠)过 齐湣王,让他与自己一起并称为“东西二帝”吗?结果齐湣王还上当了,真以为自己是山东六国的头领,有了足以与秦国抗衡的实力,他认为这是秦国承认了自己的历史帝王,于是真的称了帝。
结果,后来又在秦国的怂恿下,去吞并了宋国。 齐湣王称帝,本就让其他五国很不爽,现在又想独吞宋国,一时间内忧外困,非常狼狈,后来又是他的“好基友”秦昭襄王推动大家一起攻打齐国,齐湣王不但将吞并的宋国吐了出来,还让齐国差点灭国,自己也身死了。
后来,分化瓦解六国成功的秦昭襄王,自己也去了帝号。
在没有成功之前,就妄自尊大,很容易成为枪打出头的那只呆鸟!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