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为什么语文的语言具有模糊性?
语言,模糊,语文为什么语文的语言具有模糊性?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中国古代最接近“逻辑”涵义的词是“道”。老子《道德经》作为中国古代最具有哲学意味的学说,提出了自己的宇宙生成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出自42章),它说出了“道”创生万物是一个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却没能论证为什么会这样。
最接近逻辑思辨的一次记载是两小儿辩日。被后世尊为至圣先师的孔子有一天在路上遇到两小儿辩日,两小儿争论太阳远近与温度的关系,谁也不能说服谁,于是请教孔子,孔子竟然表示“不能决也。”于是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面对质疑,孔子虽然敢于承认“不知为不知”,却缺少思辨的精神。
为什么现代中国语言仍然欠缺逻辑性
虽然语言具有传承性,存在于集体无意识中的东西很难改变,然而我们引进逻辑概念已经有百余年,为什么我们的语言工具仍然呈现出模糊性,显得逻辑性如此的匮乏呢?
这个问题可以从我国语文学科的基础教育中寻找到答案。
当我们的语文教育开始要求学生写作文时,对于各种文体的语言要求通常是这样的。
记叙文的语言特色,无论是记叙文还是小说,散文还是随笔,通讯还是童话,总的来讲是要求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此段内容来自百度百科)
说明文的语言特色,总的要求是准确、简洁、富有表现力。无论是事物说明还是事理说明,抑或是科学小品,都不能例外。准确、简洁,是说明文语言的最本质的特征。(此段内容来自百度百科)
议论文的语言特色主要体现在准确、鲜明、富有概括力上。因此议论文的语言概括力特别强,常常用比较抽象的词语表现丰富的内容。(此段内容来自百度百科)
可以看出,记叙文语言表达依然在强调生动形象,说明文和议论文虽然都强调语言的准确性,但对于逻辑性要求很高的议论文却没有提出关键性的逻辑自洽的要求。
这就使得我国孩子在思维和表达时,从小就缺乏逻辑观念,更没有受到过逻辑方面的相关培训。
与我国恰恰相反的例子是美国,美国的学校从小学开始就要求学生自己选题、自己查资料、自己写文章,文章什么观点都可以,唯一的要求就是能够逻辑自洽,自圆其说。这样十几年训练下来,逻辑思维必然是强的。
语言欠缺逻辑性带来的弊端
语言欠缺逻辑性,意味着首先是思维上欠缺逻辑性,因此从大的方面来说,欠缺逻辑或者逻辑混乱,就没有科学的进步,因为科学本身就是有逻辑的,科学的进步就是一种不断的逻辑严谨的对现象提出假设、用实验加以验证、再次修正理论或者否定的过程。可以说,逻辑本身就是科学依据的一部分。
具有逻辑漏洞容易让人钻空子。大到国与国之间签订协议,小到公司与公司、公司与个人签署的各种经济合同、法律文书等,严密的逻辑性都是不可或缺的,否则万一被别人钻了逻辑漏洞的空子,一定会给己方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面对语言欠缺逻辑性的现状,我们怎么办?
弥补逻辑思维的缺陷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办到。可行的办法是从基础教育做起,从娃娃抓起。
建议把我国现行语文课分成两部分,一部分相当于现在语文作为学科分类中主要学科的地位,是语文实用性部分的内容,讲授如何用简洁明了、平实不花哨、同时具有逻辑性的语言进行表达写作。要求是表达清楚自己想说的意思,还要让别人能明白你在说什么,并且能够逻辑自洽。这部分内容要求所有学生都必须作为主课来学习。这样做的结果必然会消除语言的模糊性,取而代之,呈现的是语言的准确性以及逻辑思维的体现。
对于语文中文学类部分的内容,建议放到美育的大类,同音乐美术一起,音乐美术教育提升学生的艺术素养,文学教育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有志于此的学生仍然会得到这方面完善的教育。
-END-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一千个人的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模糊语言是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模糊性是语言固有的特性之一。模 糊语言谈论的实际上是模糊语义的问题。"模糊"是一个术语,是指某个语义所反映的对象边界不明。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事物是千差万别的。正是这千差万别现象的存在,给人类的认识带来了模糊性。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无论好坏,都有一定的艺术渲染空间,这也是语文的魅力所在。
有时候寥寥数语,就能让你有天地万物都在其中的感觉。
上一篇:最近左手和嘴唇麻木,是怎么回事?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