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为什么语文的语言具有模糊性?
语言,模糊,语文为什么语文的语言具有模糊性?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为什么语文的语言具有模糊性?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谢。
"为什么语文的语言具有模糊性"?这是对语文课程的一种"模棱两可"识别,其实语文与语言紧密结合,不可"分手"。为什么这样说?因为语文是所有课业的"首发阵容",是一切功课的最"基本点",是影响或学好其它知识的"基础设施"。数理化知识如果不理解题意更不用说与"语文无关"。因此而言,学习语文不能有"模糊不清"的认识。
一个人的语言表达离不开对语文知识的掌握和使用,语言的精准性与适应性更为重要,用词不当会失去"词义","比喻失意"会南辕北辙,贬义词用错会"犯错误伤","敬意句"含糊其词会失真失礼......所以然,语文归还于语言表达,分析判断与恰当运用是一点儿也不敢"模糊"或"马虎"的。语言的"模糊",只能是对"近意词"的理解运用,对"相似句"的灵活性把握,对"避开主题"的风趣默契问答。学习中最忌"讳疾忌医"的学习态度,最为重要的是对语文的"模糊"和对语言的"滥用"。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交际受说者、听者、情境及话题等因素的影响,听说双方的阅历、身份、文化水平、表达习惯等都会影响到交际效果,俗语中人“言者无心,听者有意”,“言有尽而意无穷”,乃至“言不及意”“得意忘言”等现象都是有的。说者可以“添油加醋”“指桑骂槐”,听者可以“揣着明白装糊涂”“王顾左右而言他”,还有“好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都是这个道理[微笑][微笑][微笑]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语言义有语意义和语用义的区分。语意义是共性义,理性义,机械义,僵死义,像字典词典里的词条义;二语用义是个性义,感性义,灵活义。语文语言的模糊性正是语文的精彩之处,特性之处。学语文的造诣,境界就在于你能驾驭语文的这种模糊:即有能力破解这种模糊,结合上下文的语境理解其中的意义。这种能力的训练,考核在中考高考中必然要体现。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横看成岭侧成峰。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模糊性才会给人留下想象的空间,才会言有尽而意无穷。“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这个“人面”不明确,是哪个女子?家世如何?生于何方?诗歌都没有交代清楚。但是我们知道“人面桃花”这就够了,女子很美丽,像桃花一样娇艳。这才有了时隔一年之后,诗人的再一次来拜访。可惜人去屋空,只剩下门前的桃花在春风中笑“我”多情。
语言含蓄才有令人回味的魅力。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诗人只写了岸、风、月。可是岸边的杨柳,秋天早晨的凄风,残缺的月亮,这些意象叠加起来,一种悲苦的意境就产生了。从此后,别离人就见不得这杨柳,看不得这残月。
我们学习我们的母语,就是从语言的表象入手,走进语言的深处,感受作者隐藏在语言背后的情怀。唯其模糊,才有魅力;唯其模糊,才令人回味再三。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你说的语文的语言其实就是被文学艺术化了的语言.
这种文学艺术化既包括借代、双关、暗喻等一系列的语言修饰方法,更包据诸如”含沙射影”,”指桑骂槐”,”绵里藏针”等等语言交流技巧.
而正是这种经修辞和技巧应用的语言,转换成含蓄的、婉转的、辛辣的、犀利的各种各样的表现方式,而使因性格、学识、素养等等不同的受众对语言蕴藏的意思有了更多不确定的、不同的解读.
不客气地说,说人家语言模糊的,是因为咱跟人家说话者根本不是一个层次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个人认为把语文的模糊性称之为“朦胧美”。不同作者面对同一事物,面对同一历史事件,都会有自己不同的感受。就算是无数读者读完之后也会有属于自己的感受。语文文章由词义组成,词义是具有模糊合理性的,所以语言具有模糊朦胧美。
上一篇:最近左手和嘴唇麻木,是怎么回事?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