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为什么语文的语言具有模糊性?
语言,模糊,语文为什么语文的语言具有模糊性?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由此看来对文本的解读必定具有模糊性。读者会根据自己的阅历、知识储备、认知方式去理解、把握,自然会出现“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色彩斑斓的审美情趣,所谓“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的丰富多彩也就呈现在读者面前了。因此,我们说文本解读的模糊性是合理存在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与模糊语言相对应的是精确语言
精确语言应用的场合自不必说
反之,其他的场合下,使用模糊语言更具艺术性
自古就有:听话要听话外之音,这听的就是模糊语言背后的精确意思吧。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为什么语文的语言具有模糊性?
分别从语言本身、作者、读者三个层面来论述,这一现象的原因。
一、语言本身具有的不确定性,文字的组合具有天然的多样性,而事实本质上是唯一的。
语言是交流和沟通的工具,不同的人通过文字实现交流。文字有很多词汇、语法,通过不同的组合表达不同的意思。同样的一句话,换一个词就可能表达完全不同的意思。
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自然是以语言为基础。对一件事、一种思想、或者一个状态进行描述,理论上来说只有一种表述方式是最为准确的;实际上,表述的语句却是千人千面,各有不同。客观上,造就了语言的模糊性。
二、作者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心理状态、还有写作能力,导致写下的文字具有模糊性。
语文中的文章语句出自不同的作者,涵盖古今中外,可谓包罗万象。作者的多样性赋予了语文的多样性。
不同的作者有不同的人生经历、不同的知识储备,这些确定了作者的文化背景和写作能力。而作者创造文章的时候具有不同的心境,下笔的时候思想状况也各有不同,直接反映出文章所赋予不同的情感。
遣词造句不过是一瞬间的事情,同一件事,同一个作者,不同时间写得,也很难完全一样,这就是一种模糊。
三、读者群体的复杂,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心理状态和认知能力,导致了阅读的模糊性。
读者是比作者更加庞大的群体,读者是作者的受众。读者能够涵盖各个行业、各个年龄层次的人,他们的文化程度不一样、心理状态不一样、认知能力也有高有低。
即便是同一篇文章、同一句语句,不同的读者看到了,想到的东西也不一样,所获得的东西也不一样。
语言是交流的载体和工具,读者和作者通过语言来交流。这三者本身的不确定性和多样性,客观上造成了语言感官上的模糊性。
所以我们更加需要优秀的作者,笔触稳健、清晰,思维明快、自然;也需要富有辨别能力、知识储备的读者,更好的实现交流,达到共享、传播的目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言不及意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没有,只是你是否用对了地方。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世界上每一种语言都具有语言的七个基本特征: 指向性、描述性、逻辑性、交际性、传播性、传承性和民族性。
从这七个基本特征中,我们不难看到汉语言在语言的描述性的某些方面上尤其出色,在逻辑性上则表现力不足,正是因为汉语长于某些描述而欠缺逻辑的特点造成了汉语语言具有模糊性。
而这种语言的模糊性虽然带给了我们一些优势,但因为缺乏逻辑性而带来的弊端更加严重。下面有主次地分别予以论述。
汉语言长于主观描述的优势
我们说语言的模糊性是相对于语言的精确性而言的。语言是描述观念的工具,而观念来自于我们对于客观事物的观察,如何判断语言是否精确,只要将语言及其所描述的事物放在一起,加以比较,结果显而易见。
汉语言作为工具,是否做到了准确?纵观中国历史留下来的文字,大多是描述主观意识的,或者以客观事物为依托实际还是表达主观感受,即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它的语言特点就是具有模糊性而不具备精确性。
其带来的最直接的后果就是给后世留下了数量众多的文学瑰宝,它们是中国和世界文化史上的宝贵遗产。无论是诗经楚辞,还是唐诗宋词,无论是写景还是抒情,无一例外都是以各种文学手法加以描摹,生动形象,富于感染力,往往给人以强烈的情感体验或与之产生情感共鸣。
缺乏逻辑性造成语言模糊
中国自古没有逻辑的概念
逻辑一词最早出自古希腊,1910年,章士钊在梁启超主编的《国风报》上发表《论翻译名义》一文,把英文logic翻译成“逻辑”,逻辑的概念才在中国出现。其内在的含义指的是一个“推论和证明的思想过程”。
上一篇:最近左手和嘴唇麻木,是怎么回事?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