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怎样解释把农民利益放在第一位?
农民,利益,农村怎样解释把农民利益放在第一位?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很高兴回答这个问题!
乡村振兴战略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战略。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农村、农业、农民]”问题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党管农村工作,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坚持乡村全面振兴,坚持城乡融合发展,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因地制宜、循序渐进。个人根据我老家现在所属的政府和村委会的做法,来分享一下把农民利益放在第一位的经验:
1、贯彻科学的发展观,促进农村全面协调发展 。农村建设思想和实践留给我们的一个重要经验和教训就是要实现农村的全面协调的发展。改革开放后,中国的农村问题,并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相对缓慢的问题,农民分化等社会问题、人口性别比失调等人口问题以及乱砍乱伐等环境问题也十分突出。这些社会、人口和环境问题比经济问题更加尖锐和复杂,决非一两个政策措施和几个重点项目就可以解决的。中央对新农村建设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促进农村全面发展的政策方针,涵盖了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各个领域,体现了新形势下综合推进农村政治、经济、社会和生态发展的客观要求。因此,在新时期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新农村建设,避免片面狭隘的发展观,统筹解决“三农”(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在把握农村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的同时,高度重视农村政治、社会、文化、生态和人口等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坚持实事求是,遵循客观发展规律 。在党的领导集体的重视下,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中国的农村建设取得了很大进步,农村的面貌也有了相当的改观。但农村底子薄、基础差的现状并没有根本改变,离新农村建设的要求还相距甚远,这就决定了中国新农村建设的艰巨性和长期性。为此,必须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避免脱离实际情况的盲目学习和模仿,避免建设中的急躁情绪。要给各个地方以充分的时间和自主权,鼓励各地因地制宜,自主探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方式,不要定时间和计划表。当前尤其要避免各地的急躁情绪,防止“一刀切”、“一窝蜂”和“人海战术”的建设方式。要坚决反对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搞“运动”,尤其是搞政治运动,一定要遵循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选择与之相适应的建设模式,树立长期奋斗的思想,坚定不移地走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建设道路。
3、坚持群众路线,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 任何事业的成功都离不开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广大农民发挥他们的主动性和创新精神,而农民积极主动性的发挥都是基于他们主体地位的确认。因此,要继续加强农村党风廉政建设,加强和改进农村中党的先进性教育,引导干部发扬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与农民保持密切的联系,坚持群众路线,确保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一要尊重农民的意愿,在建设和管理上要体现农民的意愿,让农民有能力使自己的意愿成为制约官员行为的重要因素,防止官员无效益或低效益的“政绩工程”。二要坚持以人为本,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切实让农民得到实惠。三要进行农村组织体系创新,让农民真正组织起来,确保他们在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四要确保农民的政治民主权利,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议事制度,健全村民自治机制,让农民群众真正享有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
4、坚持科学规划,逐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 。虽然当前农民的生活相比以前有了很大改善,但与城市居民相比仍处于较低水平,尤其是农村基础设施的薄弱严重影响了农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因此,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的人居环境成为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方面。当前,我国在总体上已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我们要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把农村建设纳入到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整体计划之中,不断加大对农村的财政投入,并运用多种经济杠杆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村庄建设。然而,建国以来的历史表明,中国农村的建设具有周期性,一次大的建设之后,往往就是一次大的破坏,因此,新的农村建设启动之前必须冷静思考和规划,切忌盲目和急于上工程和项目。务必做到科学规划先行,全面地规划村容村貌,同时要注意区分轻重缓急,突出建设重点,从农民群众最关心、要求最迫切、最容易见效的事情抓起,总体规划,分步实施,不断让农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
5、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培养一代新型农民 。国家重视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在农村的文化发展和农民教育方面倾注了大量心力,使得农村保持比较良好的社会风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就是要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同步推进,以使农村走上民主文明富裕的发展道路。一是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基本方针,切实加强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采取丰富多彩的教育形式,在农村弘扬高尚道德风尚,宣传村规民约,普及与农民生产和生活相关的科学、卫生和文化知识。二是要协调好精神文明建设中“软件”与“硬件”的关系,整合资源,因地制宜建好精神文明的基础设施,如一些地方整合学校、村行政楼、养老院等资源,建立了集农民学习、娱乐、养老、党员活动于一体的农民活动中心。三是要努力培养新一代农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最关键的是“新农民”,就是尽最大努力培养新一代农民。要整合农村中各种教育培训资源,同时要号召各类教育机构向农民开放,掀起新一轮农民教育和培训的高潮。
6、重视制度建设,协调各类利益矛盾 。制度保障的缺乏导致权利被肆意侵害的可能性增大,属于弱势群体的农民和弱质产业的农业就更需要得到制度上的保护。改革开放前,正是因为我国农民的基本权利得不到制度的保障,才导致一系列脱离实际的政治运动和生产运动。因此,必须重视农村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的建设,凡事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才能切实保护农民的权益。取消农业税以后,我国农村原来的一些制度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急需要加强调查研究,出台新的办法和制度。首先,当前农村急需要重新研究的是公共财政制度,农业税取消了,但乡村公共事业的发展必须有自己规范的经费来源,究竟该建立一种怎样的乡村公共财政,村级的“一事一议”该如何完善都是急需要在理论上澄清和实践中探索的问题。其次,当前农村制度建设的重点应该是农村社会福利制度,我国农村的社会福利严重滞后,需要进一步完善“五保户”供养、特困户生活救助、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等制度体系。另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民出现了分化,原来统一的农业劳动者阶级分化成了农业劳动者、农民工、雇工、农民知识分子、个体劳动者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主、乡镇企业管理者、农村管理者等阶层。这种新的情况也迫切要求改革相应的制度和政策,以协调各方面各阶层的利益关系。在农民分化的各阶层中,由于农业劳动者是人数最多生产最累、生活最苦,收入最低、负担最重的阶层,因而,最重要的是要保护农业劳动者的利益。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出台各项政策制度、安排各种工程项目,都要把保护农业劳动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农村最广大群众的积极性,才能保证社会主义新农村真正成为农民朋友安居乐业的美好家园。
上一篇:家里猫咪除了特定含诱食剂的猫粮别的不吃,请问怎么给它戒猫粮?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