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刘姥姥为何会醉卧怡红院?
刘姥姥,宝玉,怡红院刘姥姥为何会醉卧怡红院?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刘姥姥为何会醉卧怡红院?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红楼梦》第四十一回里,有个片断引众人疑惑,刘姥姥在大观园睡了一觉,但值得注意的是刘姥姥在贾宝玉床上睡着了。
为什么宝玉身边十几个丫环沒人阻止呢?作者为什么会这么写呢?
事出有因,当时是刘姥姥吃了不少酒肉油腻的食物,闹了肚子,内急忙三火四的去了一趟茅厕,就迷路了,不小心误打误撞来到怡红院,喝醉酒的刘姥姥不管不顾地倒头就睡。
后来是袭人发现,才把刘姥姥拉了起来。
当天晚上,宝玉也在不知情下,又在这张床上安然入榻。
可见是作者有意而为之,为什么做这样安排?有二个方面的作用。
一,从刘姥姥的视角暗中打量怡红院不易为人所知所见的一面。
因为之前己经通过他人之眼之口介绍过怡红院大概情况,这次要借刘姥姥的眼睛,看一下贾宝玉房间的内在布置:
进门一幅美人画像,挂的葱绿撒花软帘,墙壁玲珑剔透,地面碧绿凿花,旁也还有面大穿衣镜,床帐也是最精致的。
别说刘姥姥,就是一般人也还以为是哪位小姐的绣房呢,可见怡红院布置非常女性化,虽不符合宝玉的公子哥身份,但符合宝玉人物性格。
之前刘姥姥看过林黛玉住房时,窗下案上设着笔砚,书架上磊着满满的书,曾说道:”这必定是那位哥儿的书房了。”
刘姥姥70多岁人,生活中见识不少,在她的意识里,男子哥应是学习刻苦考取功名,女子应绣楼添香巧手享,但宝玉这样的生活习惯让她吃惊。
当然,我们不能不佩服作者神来之笔,把人物性格加深写活,从另一方面,说明宝玉不同常人,不符合封建礼教和身份。
作者唯独选择刘姥姥慧眼独到,突出了一个平时沒有机会登堂入室人,今天进大观园,如入人间仙境一般,那种奢华,那种浪费,令人咋舌。
文中:”好容易撮把一个来,才伸着脖要吃,偏又滑下来在地上,一放下箸要亲自去捡,早有地下的人捡了出去了。
刘姥姥叹道:”一两银子,也沒听见响声就沒。”二十两银子是庄户人家一年的用度。
刘姥姥眼中一面是奢华无度的生活,一面是不求进取的继承人,如此强烈的对比,让她感到担心,如此生活到底还能维持几年。
刘姥姥是个又穷又脏农村老太太,贾宝玉贵为富家公子,两个人天上地下,反差强烈。
这就看出了作者有意暗示贾府的荣华终将也是一江春水终必流去。
二,刘姥姥不去其他地方去,偏又到宝玉房中,还在他床上睡了一觉,给了读者一些什么启示。
宝玉总是认为”我见了女儿就清爽,见了男人就浊气逼人,结了婚的女子,沾上男人气,就令人讨厌变成死珠子。”
那刘姥姥呢,己婚的乡下老太,又该叫公子哥做一番怎么的思考,而且在宝玉床上酒屁熏天的一觉。
无论是酒屁熏其床,卧其席;还是更变的死珠子,鱼眼睛,这些叙述铺垫,无疑是将贵为侯门公子的贾宝玉与村妇下人刘姥姥的身份进行了互换。
刘姥姥醉卧其深层的意义是,怡红院是宝玉住地,皇帝娘娘省亲圣地之一,这样圣地竟有村妇老妪,脱裤子解大便,真是对专制王权的蔑视。
当然宝玉全然不知,生活中也沒有波澜,他不知道此事,照样安然入睡。
以上小说作者这样描述,其实是对贾宝玉一贯思想的极其强烈的嘲讽和挖苦。
这样联系起来,就是在暗示贾宝玉的命运,终将也沦为一滩泥丸。贾宝玉是贾家的继承人,贾宝玉的命运就是贾府的命运。
我是芬芳,随笔生香。请红学爱好者不吝赐教。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是承接刘姥姥(首见第六回)一进荣国府后,写她的再次进府。从情节上讲,二进正好是大观园的鼎盛时期。贾母带领众人宴饮、荡舟、品茶,热闹非凡。一方面因为荣国府内饱食悠闲的岁月太长太腻,极想增添些新刺激。另一方面则是要在这“生来是受苦的人”面前享受一下“生来是享福”人的优越感。作者把属于贫富两极的刘姥姥和贾母放在一块写,对比出诗礼簪缨之族的虚伪道德及奢侈情状,寄托着作者对封建礼教实质的理解和批判。当凤姐把一盘子菊花横三竖四插了刘姥姥一头时,当众人在吃饭时又拿她当做"女篾片”来捉弄,刘姥姥心中是明白的,她扮演的角色,只是为了“哄着老太太开个心儿”。人们拿大杯灌她吃酒,希望看她出洋相,当箫管之声传过来时,她心醉了,喜得手舞足蹈起来。喝醉了的刘姥姥在厕所里蹲了半日,出来已眼花头晕,辨不出路径,误入了怡红院,作者用十分幽默的笔写她醉态可掬的形象,历来脍炙人口。她一进院门就见一个女孩儿,满面含笑迎了出来,刘姥姥去拉她的手,却“咕咚”一声,撞到板壁上,那原来是一幅画儿!她醉得手脚发飘的时刻,思维却是清晰的,忙用手去摸,却是平的,但给人的感觉是立体的。刘姥姥不由得赞叹起来。她有了酒胆,并不曾想这地方该不该进去,只一味地找门,刚从屏后得了一个门,“只见他亲家母也从外面迎了进来”,刘姥姥醉眼朦胧地嘲笑亲家母戴那一头花,她忘了那是凤姐替她插上的。如果只写“刘姥姥连镜子里的自己也不认得”,或径直地让她找着床倒下,虽也写了醉,但笔下生花的作者对现实的观察力很强,表现力又十分卓越,他放开笔着意写刘姥姥终年愁苦,一旦舒心,不管不顾,一醉方休的欢乐心情。借助画和镜子,逼真地写出醉中的思想意识,她想到富贵人家的穿衣镜:“别是我在镜子里头呢罢。”语气不是肯定的,酒正在发挥着作用,最后终于撞开消息,进到里间里,看见一副最精致的床帐,只说“歇歇”,这正是刘姥姥特定的心理状态,不能随便睡啊!“不承望身不由己”一歪身她就睡熟了,酒的力量像一片云,一会儿遮住清醒的意识,一会儿又游了开去,于是写出了真正的醉态及人物性格,刘姥姥“扎手舞脚的仰卧在床上”,一向松散惯了,田头地里就是这个形状。作者并不想丑化她,也没有美化她,只是放笔写出了一个真实的她,一个深谙世情而又敏于应对的乡村老妇。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