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古人作诗凭雅兴,今人苦吟附庸俗。究竟诗歌有何吸引力?
诗歌,雅兴,古人古人作诗凭雅兴,今人苦吟附庸俗。究竟诗歌有何吸引力?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古人作诗凭雅兴,今人苦吟附庸俗。
虽然你用了一句七言来点题,但是也只能代表你自己的观点,我是不敢苟同。
我们的开国领袖写的那些脍炙人口的诗你不会没有听过,比如《沁园春.雪》。
从人类学角度为诗定义:形式上有韵律,内容上有朦胧感的语言就是诗。诗歌作为仪式语言在部落社会当中起着凝聚人心、促进繁衍的作用。诗性语言比理性语言更具说服力,这是我们“原始大脑”的基本认知模式所决定的。形式上的韵律感和内容上的朦胧感其实存在着一种共性,那就是“和日常语言划清界限”,它的意义就是使诗歌活动的参与者跳脱出现实生活的感觉和经验之外,而这种体验,本质上就是一种宗教性的神秘体验。秦以前人类对诗的定义不是艺术而是巫术。
说到诗歌就不能不提中国古代诗歌开端《诗经》,他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为中国传统所塑造的与其说是“诗艺”传统,不如说是“诗教”传统。在诗教传统里,诗歌用来约束性情,而不是放纵性情。孔子时代的《诗经》篇章是混迹上流社会的必备技能,一个人“不学诗”就真的“无以言”。诗歌语言的“节制、含蓄、超脱”使它适合成为贵族社会里的奢侈品,发挥着无用之作用。所以《论语》有不读诗,无以言之说。
到了汉、魏年代,诗,正大高古。正,谓不淫不伤;大,谓非叹老嗟卑;高,谓无放言细语;古,谓不束于韵,不束于粘缀,不束于声病,不束于对偶。汉、魏诗的句式,上承诗骚,下启唐宋,变《三百篇》之四言为五言,而能复其淳正。盛唐诗亦甚高,变汉、魏之古体为唐体,而能复其高雅;变六朝之绮丽为浑成,而能复其挺秀。艺至此尚矣!从此奠定了中国诗歌最高成就,唐诗成为了中国诗歌不可逾越的最高峰。
其诗,如空谷幽兰,不求赏识者。唐人作诗,惟己意,不索人知其意,亦不索人之说好。唐人重诗,方袍、狭邪有能诗者,士大夫拭目待之。今人作诗,须于唐人之命意布局求入处,不可专重好句。人不能然,失却好诗,乃至作诗,了无意思,惟学古人句样而已。
诗文有雅学,有俗学。雅学大费工力,真实而了然,见者难识,不便于人事之用。俗学不费工力,虚伪而的然,能悦众目,便于人事之用。世之知诗者难得,故雅学之门,可以罗雀,後鲜继者;俗学之门,箫鼓如雷,衣钵不绝。以唐、明言之,唐诗为雅,明诗为俗。以古体、唐体言之,古体为雅,唐体为俗。以绝句、律诗言之,绝句为雅,律诗为俗。以五律、七律言之,五律犹雅,七律为俗。以古律、唐律言之,古律犹雅,唐律为俗。
古人作诗,不惟不拘韵,并不拘四声,宜平则仄读为平,宜仄则平读为仄,观“望”、“忘”二字可见。诗本乐歌,定当有韵,犹今曲之有韵也。古诗多言情,後世之诗多言景,诗贵有含蓄不尽之意,尤以不着意见、声色、故事、议论者为最上。诗以深为难,而厚更难于深。
唐诗成为了中国诗歌的代表,它的形式和风格是丰富多彩、推陈出新,它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传统,并且大大发展了歌行体的样式;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诗,并且发展为叙事言情的长篇巨制;不仅扩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运用,还创造了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近体诗,近体诗是当时的新体诗,它的创造和成熟是唐代诗歌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把我国古曲诗歌的音节和谐、文字精炼的艺术特色推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为古代抒情诗找到一个最典型的形式,至今还特别为人民所喜闻乐见。
唐代诗歌体制多样,宋以后的整个中国古典诗歌,都未超出它的范围。唐人古体诗既可抒情,又可叙事、议论。唐人乐府多不合乐,或借旧题写新意,或立新题记新事。以李白、杜甫、元稹、白居易成就为最高。五七言律诗是唐代新兴诗体。五律经王绩、初唐四杰,至沈、宋终于实现体制规范化。七律兴起较晚,至沈、宋和杜审言始有成篇。经王维、李颀和高、岑等人的发展,到杜甫境界大开。
说到这基本上对中国诗歌的特点和优点有了清楚的认识了,而也正是有了这样的特色才让古今之人对它痴迷。每一首诗歌,诗人都仿佛为我们展开一幅美丽的画卷,娓娓道来一个动听的故事,这就是古诗词的魅力吧!
“粗缯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大家一起努力共勉之。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诗歌的吸引力就在于,能让人放逐生活,同时又能回归生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抒发情感!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