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诸葛亮悲剧的启示?
刘备,蜀汉,他的诸葛亮悲剧的启示?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三、不善育才
蜀汉初期,诸葛亮所领导的集团还算是一支实力比较雄厚的人才队伍,有五虎上将关羽、张飞、赵云、魏延、王平等人。但这些人都有其缺憾:关羽骄矜自大、张飞脾气暴躁、魏延难以驾驭、马谡性情轻狂。这些给西蜀带来一次次的致命打击。
首先,虽他从下层提拔了蒋琬、董允、杨洪等人物,但这些人比诸葛亮更谨小慎微,更没有开拓进取的精神。陈寿评诸葛亮:蒋琬、费一“咸陈诸葛亮之成规,因循而不革”,姜维“黩旅,明断不周,终致陨毙”。
其次,不锻炼人才。仅以诸葛亮第一次用兵博望坡为例,诸葛亮以“恐关、张二人不肯听令”为由向刘备“乞假剑印”而掌握军政大权,之后的战术分工更是让常人琢磨不定,张飞只管“纵火烧之”,关羽则“放过中军”“纵兵袭击后军”,关平、刘封负责“预备引火之物”,赵子龙领受绝对不抵抗的命令“只要输,不要赢”,刘备原来的师爷孙乾则是“安排功劳薄”,这种战术完全莫视民主决策及将帅锻炼精神,取而代之是诸葛亮个人智慧垄断。这种习惯导致了后来蜀汉政权内部对诸亮葛的绝对依赖,广大谋士及将士缺乏谋略的锻炼,难以为蜀汉政权造就和培养后续人才。
四、用人失当
诸葛亮深知荆州之险要。诸葛亮对守荆州人员方面的严重估计不足,做出关羽守荆州,导致荆州地失人亡。让马谡去守街亭,表面看来马谡失街亭及被斩都是咎由自取,极不公正。马谡街亭之战前为参军,马谡跟随诸葛亮多年,屡出奇谋,克敌制胜。如献计征服孟获,离间魏帝与司马懿。马谡在街亭惨败,从表面看是马谡无知所致,而实质上是诸葛亮用人不当所致。马谡虽然跟随诸葛亮多年,却一直仅是“高参”,从未担任过主将,他精于战略,拙于战术。而诸葛亮却把他推到了主将位置,斩马谡后哭曰:“吾想先帝在白帝城临危之时,曾嘱吾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今果应此言。”他想到的仍然只是把庸才当成了人才用,始终没有明白自己用人错位是失街亭的根本原因。
五、不知授权
作为领导者,一个重要职责是“授权原则”,把精力集中在重要事务,下属获得一定的职权和责任,就能独立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并取得成就,在成就感的激励下取得更大的成就。一个优秀的领导者不一定要在各个方面都比别人强,而在于具有调动下属积极性。不授权的领导不仅对领导者本人不利,他的下属还会感到自己不被信任,独立创造力不能得到发挥,因而会失去工作的积极性,这种领导方式还会失去发现人才、培养人才的机会。
六、赏罚不明
首先,罚不平。关羽华容道放曹操,事先立下军令状,但因刘备求情“昔吾三人结义时,誓同生死,今云长虽犯法,不忍违却前盟,望权记过,容将赎罪”,诸葛亮饶了关羽,放纵了关羽,致后有荆州之败。
其次,赏不信。诸葛亮一次北伐,赵云与邓芝为疑兵,因诸葛亮错用马谡,北伐失利。赵云、邓芝在兵弱敌强“的形势下,”失利于箕谷,然敛众固守,退军无损失,却被诸葛亮贬为镇军将军。诸葛亮在查营时发现兵将、军资无损,从邓芝口中知道是赵云亲自断后,才使军资什物,略无所弃,兵将无缘相失的实情后,也只是以赵云将士保存下来的军资余绢分赐将士,而赵云则以”军事不利,不应有赐“谢绝,建议全部充府库。军事失利完全是诸葛亮拒谏、专断用个人爱将马谡为先锋所致,赵云为补救他用人的失误亲自断后以保将士、军资无损撤退,本应有功,诸葛亮却推卸责任将其贬职,即使知道了实情,诸葛亮也不肯为赵云恢复原职,这就不仅有知过不改的错误,而且更有错上加错之嫌。可见,诸葛亮赏罚不明。
七、不听谏言
第一,平定南中时,诸葛始并不接受马谡“攻心”战略,而是采用武力镇压,待到严重受阻后,才想起马谡“攻城为下,攻心为上”的建议。
第二,北伐时,大臣曾反对诸葛亮与降魏的叛将孟达通好,指出“孟达小子,昔时振威不忠,后又背叛先主,反复之人,何足与书耶”。可诸葛亮宁肯不用国内有才之人,对叛将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欲“诱达以为外援”,与书孟达,但孟达“无款诚之心”,始终不愿作为诸葛亮北伐的“外援”,给了无可奈何的诸葛亮当头一棒。
第三,北伐时“数有战功”的魏延,提亲率精兵五千奇袭长安,诸葛亮领主力出斜谷,一举定咸阳西,争长安、占关中的正确建议,却被亮以“危计”拒绝,后也不纳魏延之策。
第四,马谡为诸葛亮深为器重。刘备生前的警示抛之脑后。“论者皆言宜令为先锋”的应是“宿将魏延、吴懿”等将领。而亮却拒“众意”,执意任用马谡为先锋,“统大众在前”,导致街亭惨败,枉送了一大批将士的性命。
诸葛亮出师20载,对蜀汉的建立功不可没。但由于其自负、过于谨小慎微和保守,无论是用贤纳谏、南征平叛,还是挥师北伐等,都犯有严重的错误。特别是蜀汉建立后没有与民休息、发展生产、精简机构、用贤任能,导致社会动荡、矛盾加剧,从而致蜀汉速亡。蜀汉最先灭亡,诸葛亮负有不可推卸的领导责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出征,祁山时?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近读诸葛亮的《出师表》 ,深为诸葛亮“出师未捷身先死”,在三国鼎立的关键时刻 ,抱恨夭折,感到遗憾。诸葛亮如此的出类拔萃,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的悲剧呢?
第一,诸葛亮悲剧是违背“天时”的必然结果。刘备与诸葛亮结识,是人才理想的机遇,偏偏在此之前,曹操已经打败袁绍、袁术、吕布等北方割据势力,统一了北方,而且兵逼江南,这就是“天时”,在错过了这样一个关键时机的情况下,诸葛亮虽然有极高的才能,却无力扭转天命。从诸葛亮一出场他的悲剧命运便伏下来了。最早向刘备推荐诸葛亮的是司马徽,这位隐居荆州的名士不介入政治斗争的风浪,可以保持清醒的头脑。他一方面告诉刘备:“卧龙,凤雏,两人得一人可安天下。”另一方面又叹息说:“卧龙虽得其主,不得其时,惜哉!”
上一篇:如果股市资金总量恒定,是否意味着股票数量越多,股价就会越低?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