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如何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景物描写?
景物,真情实感,自己的如何写出富有真情实感的景物描写?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你这个问题,在我们【橙瓜码字】的网文学堂有人提到过,我现在把他的回答复制过来给你看:
在对待环境描写时,新人作者经常陷入两个极端:
要么浓墨重彩,写一些对剧情发展无关的内容;
要么只字不提,把环境描写视为无用之物,甚至视为洪水猛兽。
要破解环描难题,实际上需要实现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任何内容,最好的效果就是为主题服务,环境描写也不例外。好的环描应该推进剧情,为主线索增姿添彩。
举个例子,四大名著中,林冲这一人物角色在《水浒传》里形象鲜明,全书有很多关于林冲的环境描写。我们在读原著时就会很容易看到,环描是怎样在书中与剧情交相辉映的:
广莫严风刮地,这雪儿下的正好。扯絮挦绵,裁几片大如栲栳。见林间竹屋茅茨,争些儿被他压倒。富室豪家,却言道压瘴犹嫌少。向的是兽炭红炉,穿的是绵衣絮袄。手捻梅花,唱道国家祥瑞,不念贫民些小。高卧有幽人,吟咏多诗草。
——取自《水浒传》第10回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一回十分精彩,究其环境搭配人物的关键之处,我们会发现,前面的环描主要带入了“风、雪”,如果林冲是一个不敢反抗的人,甘愿接受自己的犯人命运,庸碌了却一生,那么这一切就没了意义。然而林冲却不是,他大怒杀死陆虞候和富安二人,投奔梁山落草为寇,把命运改写出英雄色彩。
这时再来看前后的铺陈,这一段环描就显得非常有力度了,被逼大开杀戒+风雪映衬,功力已跃然笔下。
最为关键的是,这段环境描写是发生在林冲杀死富安、陆谦之前,为什么要在这里做环描?其目的可以在下文寻找。当我们初读该部分内容,没有什么感觉,而看完下面剧情发展后才发现,原来气氛早已烘托出来了!环描就是风雨欲来前的那部分乌云、闪电,让大雨倾盆来得更加合理,为后文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实际便是为剧情推进服务。
第二、刻画人物,立体展示人物形象
刚才说的是推进剧情,在上面那一段很明显,风与雪是应时应景的,与“林教头大怒放火杀人”呼应,主要作用是为情节服务,渲染气氛。
而另一种环描则是展示人物,刻画人物本身的。
在《水浒传》设置的社会背景里,林冲并不是来自底层的反抗,他和其他很多上梁山的角色不同,林冲有着较高的社会地位,作为禁军教头他还拥有着权力,换句话说,在这之前,他是无需上梁山的。
其性格我们可以看到,他遇事冷静,自我控制力极强,渴望按社会规则做事,当一个“好人”,从林冲灭火时的描述来看,其角色定位理性,只是最终不得已而逼上梁山。
后面林冲的相关描写则进一步肯定了这一趋向,环描在此时就展示出为人物塑性的特质:
回来把富安、陆谦头都割下来。把尖刀插了,将三个人头发结做一处,提入庙里来,都摆在山神面前供桌上,再穿了白布衫,系了胳膊,把毡笠子带上,将葫芦里冷酒都吃尽了。被与葫芦都丢了不要。提了枪,便出庙门投东去。走不到三五里,早见近村人家,都拿着水桶钩子来救火。林冲道:“你们快去救应,我去报官了来。”提着枪,只顾走。
那雪越下的猛。但见:
凛凛严凝雾气昏,空中祥瑞降纷纷。须臾四野难分路,顷刻千山不见痕。银世界,玉乾坤,望中隐隐接昆仑。若还下到三更后,彷佛填平玉帝门。
林冲投东去了两个更次,身上单寒,当不过那冷。在雪地里看时,离的草场远了。只见前面疏林深处,树木交杂,远远地数间草屋,被雪压着。破壁缝里透出火光来。
林冲杀了二人之后,一切已经发生,普通角色可能要么冲动慌不择路,要么一走了之,但林冲没有,他还对村民说:“你们快去救应,我去报官了来。”接下来的一段环描简直精彩!银世界,玉乾坤,一路上“千山不见痕”,把林冲被逼杀人后的境况从环境中侧面烘托出来,也使其形象更为立体有色。
最终呼应全书:逼迫与反抗。
我们可以看到这里环描的重要性,为何它就是要出现在这里?因为人物需要。因为你直接写林冲此时多么气宇轩昂或者豪气干云没有意义,只需一段恰到好处的环境描写,就能从侧面把人物形象充分展示出来,让你在“在没有描写人物时描写了人物”。
这也是环境描写的另一个重要用法。
在当代网络文学中,也不乏同样的好作品,具体例子我就不再举了。上面的名著例子,能极为有效地展示环境描写在文学作品中的价值以及展示如何写出优秀的环描部分。
不过我们不能只局限于网络文学,眼光要放长远,作为作者,应该关注自我、市场以及社会,做到三方良性互动,重在提升自我。
向最好的老师学习,你才有可能学到精髓,然后再决定运用领域,当你自己“灵活”了,一切手法和技巧也就如流水般自然了。那时,环境描写只会是一个小case,轻松即可应对。
【文章转发自网络,侵删】
上一篇:美国最大国旗被雷劈断,华盛顿纪念碑也遭雷击,是不祥之兆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