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杜牧名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价值体现在哪儿?
南朝,江南,楼台杜牧名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价值体现在哪儿?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一一一杜牧
得成名句,总有其理。平叙中识,突为彩致。既道世态,又寓心志。念悠然斯,尽在烟雨。
释文: 诗句直叙赋写景物事理,特别指出佛教在南朝所传,香火缭绕,朝野大兴土木,建造那么多的庙宇寺院,是不是劳民伤财了呢!真的能保社稷安全否!诗人的心中多了无限的感慨。
大自然依着时日灿烂必然。江南景色秀丽潋滟,烟雨朦胧中,高大雄美的亭榭楼台若隐若现,仙机蔚然,好景养目。
世之苍桑,曾经的那么多好建筑,到今天,还保存多少好的在美景丽色中呢!
社会和自然不断变化,何况我自己渺小的人又能怎么样?
有好景就尽情赏光去吧!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说到“南朝四百八十寺”了,就有一位不得不说的人物了,那便是中国第一位“和尚皇帝”——梁武帝萧衍。
梁武帝在位期间,以九五之尊的身份,舍弃了江山社稷,先后四次跑到寺院里当起了和尚。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崇尚佛教的皇帝,最后却因为过度迷信宗教而国破家亡,不禁令人啼笑皆非。
那么他究竟是怎么迷信佛教而致亡国的呢?
《资治通鉴》里这样记载的:“修建浮屠,百度糜费,使四民饥馁”,意思就是耗费了国家大量的钱财,修建了无数的寺院,使四方民众处在饥荒之中,不顾百姓的死活而做功德,又有什么意义呢?
梁武帝信佛已经到了无限痴迷的成都,他定戒律,主张吃素,自己身先示范,带头受戒,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菩萨皇帝。然而因为迷恋佛教,他也变得昏庸腐朽,疏于朝政,致使国事荒废,又因为大举修建寺院,浪费了大量财力,造成国力衰退,最终引发了侯景之乱,落了个身死国亡的下场。
这样看来,凡是都应该有度,过度迷信于佛教招致杀身之祸乃至国家灭亡实乃悲哀之事!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首句“千里莺啼绿映红”,一开始就展现了江南大自然风光。“千里”是对广阔的江南的概括。这里到处是莺啼,无边的绿叶映衬着鲜艳的红花。这种有声有色、生机勃勃的景色自然是江南特有的。次句“水村山郭酒旗风”写了江南独特的地形风貌,临水有村庄,依山有城郭,在春天的和风中,酒旗在轻轻地招展。这是多么明丽的江南啊!
一二句写的是晴景,三四句写的是雨景。“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在春天的微雨中,则另有一番风光。在山明水秀之处,还有南朝遗留下来的数以百计的佛寺。这些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佛寺,被迷蒙的烟雨笼罩着,若隐若现,似有似无,给江南的春天更增添了朦胧迷离的色彩。“四百八十”是虚数,不是实指,突出佛寺之多,讽刺了皇帝依赖佛教。其中应指现存于江阴青阳镇的悟空寺。
全诗以高度概括的笔法,勾勒了江南地区的风物,描绘了江南明丽而迷蒙的春景。色彩鲜明,情味隽永。一首七言绝句,能展现出这样一幅广阔的画卷,真可谓“尺幅千里”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从前两句看,莺鸟啼鸣,红绿相映,酒旗招展,应该是晴天的景象,但这两句明明写到烟雨,只是因为千里范围内,各处阴晴不同。
不过,还需要看到的是,诗人运用了典型化的手法,把握住了江南景物的特征。江南特点是山重水复,柳暗花明,色调错综,层次丰富而有立体感。
诗人在缩千里于尺幅的同时,着重表现了江南春天掩映相衬、丰富多彩的美丽景色。诗的前两句,有红绿色彩的映衬,有山水的映衬,村庄和城郭的映衬,有动静的映衬,有声色的映衬。但光是这些,似乎还不够丰富,还只描绘出江南春景明朗的一面。
所以诗人又加上精彩的一笔:“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佛寺,本来就给人一种深邃的感觉,现在诗人又特意让它出没掩映于迷蒙的烟雨之中,这就更增加了一种朦胧迷离的色彩。
这样的画面和色调,与“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的明朗绚丽相映,就使得这幅“江南春”的图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南朝”二字更给这幅画面增添悠远的历史色彩。“四百八十”是唐人强调数量之多的一种说法。诗人先强调建筑宏丽的佛寺非止一处,然后再接以“多少楼台烟雨中”这样的唱叹,就特别引人遐想。
杜牧特别擅长于在寥寥四句二十八字中,描绘一幅幅绚丽动人的图画,呈现一种深邃幽美的意境,表达一缕缕含蓄深蕴的情思,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思的启迪。
《江南春绝句》反映了中国诗歌与绘画中的审美是超越时空的、淡泊洒脱的、有着儒释道与禅宗“顿悟”的思想,而它们所表现的多为思旧怀远、归隐、写意的诗情。
关于这首诗的主旨,有没有借古讽今是分歧较大的地方。
有的研究者提出了“讽刺说”,认为南朝皇帝在中国历史上是以佞佛著名的,杜牧所处时代的佛教也是恶性发展,而杜牧又有反佛思想,因之末二句是讽刺。
或认为主旨在尚儒排佛,表达对统治者治国乏术和佛道误国的忧虑;或认为主旨在借古讽今,讽谏统治者大兴土木滥修佛寺会造成国力衰弱民生凋敝,加重社会危机。
他们认为晚唐诗人有一种忧国忧民的情怀,审美之中不乏讽刺,诗的内涵也更显丰富。
有的研究者不以为然。他们只是认为这首诗只是描绘了江南的美景,表现了诗人对江南景物的赞美与神往。了解诗首先应该从艺术形象出发,而不应该作抽象的推论。
上一篇:石菖蒲,水菖蒲这类药材加工应该怎么脱毛去须效果更好?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