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你好,你能说说平仄在诗词中起的什么作用吗?
平仄,平声,仄声你好,你能说说平仄在诗词中起的什么作用吗?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古代的诗词主要是用来唱的。平仄起的主要作用有三:一是唱诵起来有抑扬顿挫感;二是缓解气息;三是与韵脚互和。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你好,我是想要和你一起学习的阿云!
我们必须明确一点,平仄对于格律诗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但并非平仄好,诗作就一定好。
所以,针对你的困惑,我将主要以唐诗为例,从1.平仄的形成和作用 2.为什么平仄恰当诗作却不好 两个方面进行阐述。
01
平仄的形成
唐代以后,诗歌分为两大类,即古体诗和今体诗
。
古体诗继承了汉魏六朝的诗体,没有严格的平仄押韵要求,诗句的长短字数随意。
而今体诗又称为“近体诗”,是唐代产生的新诗体,也是我们今天笼统概念里的古诗。
与古体诗不同,近体诗拥有许多讲究,在字数、韵脚、声调、对仗
方面都有要求。例如每首限定八句;用平声韵,而且必须一韵到底;第二、三联必须用对仗等等。
在这里,我们先谈一谈诗歌的“平仄”。
回答中有朋友认为,平仄是限制诗歌创作的牢笼,是不懂欣赏的人制造出来的。那么事实真的如此吗?
谈平仄,我们得先明白平仄是什么。
古代有4个声调,分别为平声、上声、去声、入声
。除平声以外的三个声调都是仄声。
因为平声相对平缓悠长,而仄声则短促曲折,因此平仄的交错使用会产生音节的错落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
但你如果认为是唐人首创平仄,那么就大错特错了。
齐梁之前的诗歌多讲究自然的声律,与音乐息息相关
,但后来逐渐摆脱了对乐律的依附。到南北朝时期,近体诗的“爸爸”就出现了,即永明体。
“永明体”是南朝齐武帝永明年间出现的一种新诗体。
佛教的传入和佛经的翻译促进了音韵学的发展。南朝文人周颙
精通佛理,并且在对佛教梵语语音学的研究中发现了汉语的平、上、去、入四声规律。后来,沈约、谢脁
等诗人又将其运用于诗歌创作中,并结合汉魏以来的对偶、用典等修辞手法,创造了“四声”、“八病”等原则,以规范诗的声韵。
永明体的出现,标志着我国的诗歌由原始自然艺术的产物变化为人为的产物
,为近体诗的产生开辟了道路。
但由于永明体过于严格,过于理想化
,因此在时代的发展过程中产生诸多弊病。后来经过初唐诗人的努力变革,才有我们今天所看到的优秀的格律诗。
因此,平仄的产生是诗人们在创作中自觉的艺术探索,适应了诗歌的发展规律,将诗歌纳入一种规范化的格局当中。尽管太过严格的诗律会造成束缚,但它并非完全是束缚。
平仄的作用
实际上平仄的作用很简单,即①通过声调的升降形成对立,两类声调相互交错,造成诗歌的节奏美。
但空口无凭,下面我们就通过一些具体的诗歌来举例。
《山中与幽人对酌》
唐·李白
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
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
这是一首太白的绝句。诗歌非常简单,讲述了诗人与朋友开怀畅饮,自己喝醉了,就请朋友先走这样的一个小情景。
初读这首诗,你可能会觉得奇怪,因为诗歌前两句和后两句感觉很不搭。这是因为它们的平仄格式和我们所熟知的并不相同。
在唐代,绝句已经律化,大多数都含蓄回环,具有曲折婉约之美。然而太白的这首绝句却不一样,诗歌的前两句并没有迁就声律,因此读来虽然初觉拗口,但习惯以后便觉得气势飞扬。
清高宗敕编的《唐宋诗醇》中评价这首诗:
用成语妙如己出,前二句古调,后二句谐,拗体正格。
我们整理一下这首绝句的平仄,就会发现它说的果然不错。诗歌前两句不合韵律,后两句却是依照平仄而来,因此前后交错,读起来感觉大不一样。
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多读几遍,细细品味,你或许就会发现平仄的巧妙之处。
那么,诗歌是不是一定要严格按照平仄呢?
这也不一定。比如我们上面提到的李白,他古体诗的造诣就很高。
长句短句,三言五言,全部都可以用来组成他的诗。太白飘逸豪放的气势,不适合安置在格律当中,因此当他作古体时,就好像奔腾的大川一样。
他著名的《将进酒》一诗中,“人生得意须尽欢”是七言,“与君歌一曲”是五言,“岑夫子,丹丘生”是三言。平仄和押韵在这首诗当中,完全乱了套。
然而,《李太白诗集》中记录:
严羽评:一结豪情,使人不能句字赏摘。盖他人作诗用笔想,太白但用胸口一喷即是,此其所长。
与太白截然相反的诗人,是杜甫。
《旧唐书》中记载了一段元稹对于李杜二人的品评:
元和中,词人元稹论李、杜之优劣曰:予读诗至杜子美,而知小大之有所总萃焉。……至于子美,……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苟以为能所不能,无可无不可,则诗人已来未有如子美者。
是时山东人李白,亦以文奇取称,时人谓之李、杜。予观其壮浪纵恣,摆去拘束,模写物象,及乐府歌诗,诚亦差肩于子美矣。至若铺陈终始,排比声韵,大或千言,次犹数百,词气豪迈,而风调清深,属对律切,而脱弃凡近,则李尚不能历其藩翰,况堂奥乎!
这段话是最早也最系统评价李杜的,虽然总体上认为李杜各有所长,但在形式上却认为杜甫更胜一筹。
李白作为一个伟大的诗人,完美地继承了前朝传统,并融会贯通。但李白的艺术传统很难有继承人,因为他对后世的影响主要在气质和人格方面
,他汪洋恣肆
的创作风格是很难学到的。因此,千年未见一个李白。
而杜甫作为百代以后开新体的诗人,七律诗在他的手中得到发展和成熟,他的诗歌“诸体兼备”“无意不可入”,除开诗歌中承载的家国深情以外,有的是严格精巧的格律和高超纯熟的诗法
。因此,杜甫是有迹可循的,后人学诗,一定要学杜甫。
说了这么多,其实只想说明一个问题:
诗歌是不是一定要严格按照平仄呢?
当然不是。假如你作的是古体诗
,那么平仄韵律就是个参考
;但如果你要说自己写的是格律诗
,还是乖乖按照规矩来最好。
而在李杜二人的对比中
,我们则可以发现一个问题:
②平仄的好处不仅仅是在声律上,更在于学习上。因为有了平仄的规定,所以初学者更容易学习和把握诗歌。也许你成不了一个大诗人,但自娱自乐却完全够了。
上一篇:一个女生隔几分钟才回你微信,说明她对你是不是不感冒?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