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一蓑烟雨任平生”表达了诗人怎么样的境界呢?
苏轼,风雨,烟雨“一蓑烟雨任平生”表达了诗人怎么样的境界呢?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苏东坡的词中常常富有一种赏玩的心情,就是他不管是处在什么地方,何等状态,总是能对周围的环境、人物,用一种赏玩的心情来对待,这个就是十分的通透,是一种道家赤子的心胸。例如在这首词里面,面对着“穿林打叶”这种声势极大的雨,他的对待就是“吟啸”、“徐行”,很轻松的对待。这个与他道家的修养是分不开的。就像苏东坡曾经读《庄子》,然后就说:“吾昔有见,口未能言,今见是书,得吾心矣。”
道家的修养,就是心胸气魄极为广大,把历史的通观,古来朝代的兴衰都纳入心中,把自己融入在整个家国的大历史中,把自己与整个天下相关联,这个就有了“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而我苏东坡也是这人物之一,在这大时代中有自己的存在,但更多的却是与这天下众生山河的一体。
也正是这种达观,才能让他在乌台诗案,在“ 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这种情况下,可以生死置之度外。苏东坡无论是在朝廷、在州县、在四处贬斥之中,都为了当地的人民做了很多的事情,他把自己和千古的人物都融合在一起,坚持着自己的道路,自然就觉得“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洞达乐观。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近日,品读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一个有着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的多才多艺的天才形象一直在我的脑海里浮现。
他一直身处政治漩涡之中,却光风霁月,高高超越于蝇营狗苟的政治勾当之上;他心忧天下,嫉恶如仇,遇有邪祟,则“如蝇在食,吐之乃已”;他犹如政坛风暴中之海燕,是庸妄官僚的仇敌,是保民抗暴的勇士,却一直被排斥在大宋官场核心之外。
在大宋的官场,苏轼是孤独的,但正是这份孤独,使他他聆听到了内心的呐喊;正是这份孤独,使他的身影更显伟岸、灵魂更显纯粹。
宋神宗年间,因“乌台诗案”,苏轼被贬到黄州(今湖北黄冈),名义上是团练副使,一个并无实权的小官,实际上属于朝廷的监管人员,并不能随意离开,可以说这是他人生的最低谷。但是,也正是这一段日子,他进入了一生创作中的巅峰时刻,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彪炳千古。
虽生性豁达,但乌台诗案还是给了苏轼极大的打击,他在写给朋友的一封信里说:“得罪以来,深自闭塞。……平生亲友,无一字见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不可避免地,他陷入了一个极度孤独的境地。《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就是这种孤独心境的写照: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但他是苏轼,虽遇此挫折,“沙洲寂寞冷”,但依然“拣尽寒枝不肯栖”,并未随波逐流;即使无枝可依,也仍然有自己的操守。曹操《短歌行》云“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苏轼化用曹操诗句,凸显出寂寞中的孤傲、孤寂中的奇志。
初到黄州,他曾寄居在承天寺内(故址在今湖北黄冈县城南)。贬谪的生活,“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常常于夜深人静之际而不能寐,使他有更多的机会听见心跳的声音,于是就有了《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解衣欲睡, 月色入户, 欣然起行。 念无与为乐者,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 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 水中藻荇交横, 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 何处无竹柏?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个“闲人”,道不尽失意落寞,更有对“忙人”(朝廷官员小人)的鄙夷与讽刺。
后来,家人也随迁到了黄州,拖家带口,生活愈加艰难,全家老小二十多口人,挤在一处废弃的驿站——“临皋亭”里,此处年久失修,阴暗潮湿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谁怕?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就是这两点!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苏轼被贬至黄州的第三个春天,一天在野外忽逢大雨,大伙都没有带雨具,狼狈不堪。苏轼却毫不在意,天晴后就作了这首词。
《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一蓑烟雨任平生”表达了自己即使面对挫折,也能坦然应对,不惧风雨的豁达心境。
苏轼四次被贬,都没有因此意志消沉,反而当作可以游览大好河山的机会。如此豁达的心境与以下三点都有密切相关:
博览群书,以开阔心境视野
苏轼六岁进学堂,从小天资聪颖,博览群书,年纪轻轻就金榜题名。在其三年地方任职期满返京后,当时的宰相韩琦,推荐苏轼任职直史馆,编修国史。因工作便利,苏轼可以自由出入宫中图书馆,借此机会学习了大量珍贵的书籍、手稿、字画。这也为他以后的文学造诣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古希腊数学、哲学家芝诺说:“知识就好像一个圆,已知的在圆内,未知的在圆外,知道得越多,这个圆越大,圆越大,未知的就越多。”这也是为什么越是知识渊博的人,越是谦虚,心态越是豁达。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