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在中国的传统音乐中,如何更好的去了解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中国,艺术在中国的传统音乐中,如何更好的去了解中华民族?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在中国的传统音乐中,如何更好的去了解中华民族?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在中国的传统音乐中,如何更好的去了解中华民族?
(尚可网):
如何在高职音乐,教育中渗透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由古至今,音乐对一个人“德”的塑造和教化历来被人们所认可,“乐者,德之华也”,马丁-路德曾经说过,“音乐是道德胚胎的源泉”可见音乐款育与思想道德素质教育的关系是~
音乐教育,中华民族,传统美德。
谢谢。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国古代的音乐讲究音韵节律和谐顺畅,所谓琴琵和鸣,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受儒家影响深远,讲究中庸之道,和谐相处,这和中国古典音乐有相通之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中华民族是生活在中华大地上所有民族的统称。中华民族起源于中国,现今世界上超过20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有中华民族的分布。
经过民族识别,中华民族共包括56个民族。除此之外,也有数个未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官方确定的未识别民族,包括土生葡人、土克曼人、夏尔巴人以及中国犹太人等。
中华民族是一个政治概念及国族概念,最早由梁启超提出,成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及建立国族的重要概念。1901年,梁启超发表《中国史叙论》一文,首次提出了“中国民族”的概念。在“中国民族”的基础上,1902年梁启超正式提出了“中华民族”。他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先对“中华”一词的内涵做了说明。接着,梁启超在论述战国时期齐国的学术思想地位时,正式使用了“中华民族”一词。
中华”一词出现甚早,源自于中国古代华夏民族起源于黄河流域一带,居四方之中,文化、科技发达;历史悠久,因此称该地为中华,此区后来被称为中原或中国。 在《资治通鉴》记载的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中国百姓,实天下之根本,四夷之人,乃同枝叶,扰其根本以厚枝叶,而求久安,未之有也。初不纳魏徵言,遂觉劳费日甚,几失久安之道。”又明太祖朱元璋起兵反元时也曾提倡:“驱逐鞑虏,恢复中华”。
中华民族”是我们常用的词,充满了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沧桑感,实际上,这个词,或者说这一概念的提出,只有区区一百余年的时间。
“中华”一词,是公元300年魏晋时期钟信“天人合一”观念的哲人从“中国”和“华夏”两个名称中各取一字复合而成的。“中”侧重自然(天),寓意天下之中;“华”侧重民族(人),一般代指中国。上古所谓“中国”,即指后世“中原”。但地域不及后世中原广,只相当于今陕西大部、山西西南部、河南西北部一带。目前中国可信文献中,最早出现华夏二字并称的,是《左传·定公十年》“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孔颖达疏曰:“夏,大也。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意即因中国是礼仪之邦,故称“夏”,“夏”有高雅的意思;华夏族的服饰很美,故作“华”。历史学家认为华是源于上古的华胥国(位于陕西西安附近),也有人说“华”是因华山而得名,“夏”是因夏水(汉水)得名。久而久之“中华”便成了中国,华夏的代名词。 “中华民族”一词是由历史悠久的“中华”一词和近代以来由西方传入之“民族”一词相互结合而成的。梁启超,杨度和章太炎等人,是较早使用“中华民族”一词的先驱。梁启超最早使用“中华民族”。但是梁启超也创造了东方民族一词,他于1899年所撰之《东籍月旦》,中有“日本人十年前,大率翻译西籍,袭用其体例名义,天野为之所著万国历史,其自序乃至谓东方民族”。
中华民族还有两个"别称",一是"中华儿女",二是"炎黄子孙"(炎帝与黄帝的子孙,或者只说"黄帝子孙")。这两种称呼有时候可以通用,都是指的中华民族。但是大同之中又有小异,"中华儿女"之称是近代才出现的,其含义偏重于文化(是共同接受中华文化的群体);"炎黄子孙"(或黄帝子孙)之称古已有之,其含义偏重于血缘(有共同的祖先)。因此,有些少数民族可以接受"中华儿女"之说,不愿接受"炎黄子孙"(或"黄帝子孙")之说。
一个民族的形成,首先是由于血缘。其次才是由于文化。在原始社会中,一群人能够长期生活在一起,大概总是一家人、一族人。以后这个部落发展壮大了,才会接纳血缘不同的人群参加。在世界上数以千计大大小小的各民族之间,有些民族特别重视血缘,认为血浓于水,在血缘上有排他性,很不容易接受外来的人群参加;有些民族重视文化,只要外来者接受了我们的文化,我们就欢迎他们参加,不加排斥。中华民族在形成之初就是一个由许多部落组成的复合体,以后在发展中也就表现出首重文化不太计较血缘关系的特点。正因为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具有重文化轻血缘的传统,所以文化色彩较浓的"中华儿女"之称比起血缘色彩较浓的"炎黄子孙"之称更容易为大家所接受。对"炎黄子孙"之称反对最力的是我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教授。1991年5月,我们在上海会晤探讨这个问题的时候,他直指"炎黄子孙"之说违背史实,因为中华民族是多源的,既是多源,即无共祖(共同的祖先)。"炎黄子孙"之说,既不科学,又不利于国内各民族的团结。因此,他认为在学术研究工作中,在正式的场合里,不要使用"炎黄子孙"一语。
在古代,“中华”本为汉族自称。1902年,在《中国学术思想之变迁之大势》一文中,梁启超写道:“上古时代,我中华民族之有四海思想者厥惟齐,故于其间产生两种观念焉,一曰国家观,二曰世界观。”这是“中华民族”一词的最早使用,从上下文来说,梁所说的“中华民族”当指汉族,确切地说,指的是古华夏族和从华夏族发展至今,不断壮大的汉民族。他在该文中,在“黄帝子孙”一词特别注文指出:“下文省称黄族,向用汉种二字,今以汉乃后起之朝代,不足冒吾族之名,故改用此。”
上一篇:香港恢复6月入境转机细则?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