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热榜,山东高考状元因屈从父母意愿,失踪20年,有何感想?
父母,孩子,南京大学热榜,山东高考状元因屈从父母意愿,失踪20年,有何感想?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父母关心孩子的身体,吃不吃的饱,穿的暖不暖,学习成绩好不好,对于孩子的内心世界,似乎并不在乎,孩子的三观,品行,人格,思想都不重要吗?心理健康不重要吗?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决定人一生的,不是学校, 不是分数,而是性格。
很多人高考报志愿都会遇到家长反对的问题,有的人坚持填报自己的志愿,有的人屈从了父母的志愿。
浙江工商大学杭州商学院老师来半分说:每年九月份给新生上课时,我都会问一个问题:“现在的专业是你喜欢的吗?”通常举手的学生占不到30%,我接着会问:“那你们的高考志愿是怎么填的?”大部分学生会回答:“父母选的!” 父母的决定真的“好”吗?恐怕仅仅是父母的一厢情愿。
大多数家庭子女填报高考志愿的选择权,基本掌控在家长手里。
“不听老人言,吃亏在眼前。”“爸妈能害你吗?”“父母就是想让你少走点弯路,以后生活舒坦些。”这样的说辞,常常被用来调教任何萌生“叛逆”念头的孩子。
近年来,因为家长帮孩子决定高考志愿引起的退学、开除、挂科现象屡见不鲜,从而导致家庭矛盾越来越多,有些家庭甚至是支离破碎。
新闻中的张来玉,当志愿和女朋友因家庭干涉得不到实现时,选择以出走这样的方式来作为父母操控的自己意愿的无声抗议,这种极端的方式其实是很多内向的人普遍的一种逃避心理。
内向的人面子薄、少言寡语,遇到不愿意的事不懂拒绝,也不懂争取,也不愿沟通更不敢据理力争,一般都比较孤僻,没有什么朋友,凡事容易憋在心里,干什么事情都没有自信,越是孤僻,性格越是偏激,容易做一些令人吃惊的举动。
当人遇到压力时,要么逃避,要么反抗。张来玉是前面,马家爵是后者。
我们常常看到老实内向的人,会突然变得残酷无情阴险毒辣,比如前几年著名的马加爵案。
被害的四位同学分别是邵瑞杰、唐学李、龚博、杨开红。
这四位被害人除了邵瑞杰之外都没有和马加爵起过冲突。马加爵在同学们的印象中就是除了学习好之外好多事他都不喜欢参与,性格孤僻,存在感非常的低。并且从来不出现在人群中,总是喜欢独来独往。
在偶然一次牌局中,马加爵连赢好几次,脸色不好的邵瑞杰说马加爵:“玩个牌都作弊,做人更是虚伪,难怪龚博过生日不邀请你。”
马加爵听后满脸的诧异,因为邵瑞杰是他最好的朋友,两个人还是同乡,在大学四年,二人无话不谈。他在诧异之后内心便充满了愤怒,最看重的人竟然如此的评价自己,于是他动起了杀心。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说个自己的故事吧。
我的中学生涯(确切说还要再加上最后两年小学生涯)是在当时没什么名气、如今却很火的南京外国语学校度过,而且学的是“小语种”——法语。当年的南外可不像今天,学弟学妹们大多可以凭借保送和提前录取进入全国乃至世界各地的名校,只有极少数(其中绝大多数是对被“内定”提前录取学校不满,希望自主选择者)考生才会加入高考战团不同,我们那时候绝大多数同学还是要“一考定终身”的。作为小语种考生,当时全国只有二百多人,而国内大学本科一二年级的法语教科书却有好几套,因此既没有教学和考试大纲,也没有复习范围,当时高考文科是6门(语文、历史、地理、政治、数学、外语),总分是640(语文数学各120,其它各100),没有大纲的法语考生,外语一门就要损失差不多20-30分(以我们那届即87届为例,我们法语班高考法语平均分只有65分,而同期毕业的3个英语班,英语平均分在95分左右),因此高考其实主要就是争夺不多的几个法语名额,还要警惕英语考生兼报法语的“偷袭”(因为他们虽然法语零基础,但总分往往更高,对大学招生老师也不是没有吸引力的)。
正因如此,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前几年,南外法、德、日三个小语种的考生,高考竞争十分残酷,因为在总体考分很高的江苏省,总分被“没有大纲的法语”拖了几十分后腿的我们,一旦第一志愿(不多的几个大学法语系和法语专业)落榜,弄不好就一路跌到大专甚至中专里去了(这个是有惨痛先例的)。
学校鉴于此,也想了一些办法,最突出的就是通过校际关系联系外语类院校,让他们的更小语种(如罗马尼亚语、捷克语、越南语)给小语种生提供“推荐录取”名额,即只要上线一定录取,其次则是联系有相关外语专业的军校(如南京的解放军国关、洛阳的军外院)和师范类大学,提供类似“推荐录取”名额,这些学校在当时是“优先提档”,比普通院校提前录取,因此也有保证,“副作用”则是考生即便考再好也无法进入更好的大学或专业,因为你的档案已经被“推荐录取方”提前拿走了。
因为这些原因,“推荐录取”是固定保留给那些“有希望没把握”考生的,这样可以避免意外落榜,提高录取率。当年我因为直到高二上还偏科,且高二下之后刻意隐瞒实力,也被划在这一档,早早被提供了洛阳军外院的“推荐录取”。但我自信有进入更好院系(当时我的目标是外校法语生心目中中国最好的院系——北外法语系)的绝对实力,拼命抵制。
见我“头不好剃“,班主任索性绕开我,直接找到我父母施加压力,同样不清楚我实力、唯恐我落榜的父亲迅疾加入施压战团,对我实行了长达一个月的疲劳轰炸(当时是先填报志愿,后参加高考),但我顶住不肯就范,最后班主任索性和我父亲越俎代庖,把第一、第二志愿的六所大学名字都给我填好,只给我空了大专和第一、二志愿的专业栏。
上一篇:孩子要不要上天价早教培训?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