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为何印度被称是受伤的文明?
印度,种姓,印度教为何印度被称是受伤的文明?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让我们看看喜马拉雅山南麓的大象前历和今生吧。
印度被称为受伤的文明,是基于诺贝尔文学奖得主V.S.奈保尔《印度:受伤的文明》著作提出的观点。V.S.奈保尔的《印度:受伤的文明》主要分析了四个问题:印度教和种姓制度对印度的影响;现代化之后印度发展的障碍;印度文化中智识的缺乏;甘地对印度的负面影响。
《印度:受伤的文明》这本书的译名容易导致误解。书的英文名字是:India: A Wounded Civilization,书中的主要内容是讲:当前,印度文明是不健康的,正在受到伤害,伤害来自上面提到的四个方面。
如同他对甘地的认识:,甘地带领印度人从英国殖民体系中独立出来,被称为印度的圣雄。但是,V.S.奈保尔对甘地的批评多于赞誉:“在人们心中唤醒了“古代情感”、“怀旧记忆”,借此作为抵御英国人的工具,印度被带领着走出了一个黑暗时代,然而却走进了另一个黑暗时代。” “他鼓励印度人退隐到内心世界,避开现实矛盾,同时又盲目骄傲,看不到真实的世界。”
同样,V.S.奈保尔把印度的发展遇到的障碍,归结为印度特定的文化—这种消极态度的来源,正是古老的印度教。
India: A Wounded Civilization,在我国翻译成《印度:受伤的文明》,容易给人的第一感觉是:印度的文明正在受到伤害,因受到的伤害而导致不健康。
当然,这是不同文化体之间翻译不可避免的信息流失或信息失真的情况。另外,原著的名字也是导致误读作者原意的一个原因。这可能与他是印籍英国人的身份有关。因太熟悉,可能背景知识被忽视了。
下面我从印度文明的创立及受到的冲击和印度教的当代影响谈谈拙见:
一、印度文明的创立及受到的冲击
说起印度文明,一般是从3500年前,雅利安人进入印度恒河流域开始。尽管近年来田野考古已经发现在6000年前,印度大陆已经出现规模庞大的城市和宏伟的农田灌溉系统。和历史上很多至今仍是谜一样,建造这些史前文明的民族消失在历史的黄沙中,失去踪影。至少,没有证据证明来自亚欧草原的雅利安人碰到的当地达罗彼荼人是6000年文明的创造者。
雅利安人征服当地的土著居民,在一路征战过程中,形成了“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和婆罗门至上”三个社会制度。氏族社会转向初期国家体制时,创立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种族制度。
种姓制度将雅利安人分为4个等级,即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一张根据当时口头流传的文学作品《梨俱吠陀·原人歌》所绘的瓦尔那等级:婆罗门是原人的嘴、刹帝利是原人的双臂、吠舍是原人的大腿、首陀罗是原人的脚。至于贱民,则被排除在原人的身体之外。它是古代世界最典型、最森严的等级制度。
第一等级婆罗门主要是僧侣贵族,拥有解释宗教经典和祭神的特权以及享受奉献的权利,主教育,受众刹帝利,负责垄断文化教育和报道农时季节以及宗教话语解释权;
第二等级刹帝利是军事贵族和行政贵族,婆罗门思想的受众,他们拥有征收各种赋税的特权,主政军,负责守护婆罗门阶层生生世世;
第三等级吠舍是普通雅利安人,政治上没有特权,必须以布施和纳税的形式来供养前两个等级,主商业;
第四等级首陀罗绝大多数是被征服的土著居民,属于非雅利安人,由伺候用餐、做饭的高级佣人和工匠组成,是人口最多的种姓。被认为低贱的职业。
除四大种姓外,还有大量的「第五种姓」,称为「不可接触者」阶层,又称「贱民」或「达利特」,他们多从事最低贱的职业。贱民在印度不算人民,不入四大种姓之列。历史上,他们不能住在城市和村里,只能穿死人扔掉的衣服(扫粪衣),从事背死人、掏粪等最脏的工作。进村要佩戴铃铛,提醒其他等级的人回避。
到公元前七世纪,以种姓制度为主的印度教思想的印度主体文化成熟。
印度教思想受到的冲击来自内部和外部两方面的冲击。
内部方面:自从种姓制度确立,在印度就受到内部的不断冲击。几乎与印度教同时形成反对种姓制度的理论和思潮。据说有九十六种“外道”,实际九十六是个概数,喻外道之多。这些反对婆罗门思想的思想均未留下专著。从佛教经典中有六位出名的思想家的记录:
1、富兰那迦叶
富兰那迦叶主张道德的否定论,认为杀人、盗窃等并非造恶,即善恶的行为并不带来道德的结果。
2、末伽梨瞿舍梨
他倡导偶然论、宿命论,人既无声天也无堕落,没有因也没有缘。主张苦行。
3、阿祁多翅舍钦婆罗
他主张唯物论,说只有地、水、火、风四元素是是在的,而且倡导道德行为之无力。他的学派后来被称为唯物论。
4、婆浮陀伽旦那
婆浮陀伽旦那在地、水、火、风四元素之外,加上苦、乐、生命三者。主张七元素实在说。七元素是不变化的,所以即使杀人、刀也是从七元素中间通过,杀人并不成立。这一派后来成为后世的胜论学派。
5、散若夷庇罗梨沸
他对于指纹并不做明确的回答,而做令人捉摸不定的答辩。根本原因是其对知识存在怀疑和持不可知论,也有对逻辑学的反省。
6、大雄
大雄认为即以远离身心的束缚为目的而修行,通过修行达到自觉。这一派被称为耆那教。
以这六个思想家、宗教家,都统率一批弟子,当时影响甚大。
当时反对婆罗门教义的主要是佛教。佛教主张众生平等,对种姓制度冲击最大。公元前3世纪,阿育王时代,佛教甚至并定为国教。
公元8世纪左右,印度教大师商羯罗重振了萎缩近百年的印度教思想,严重打击了佛教,致使佛教思想向密宗为主。1203年,阿拉伯人入侵,烧坏佛教的学校,佛教在印度几乎销声匿迹。从此,印度教在印度成为主导的思想,影响至今。
二、印度教的当代影响
上世纪七十年代,印度废止种姓制度,对印度教进行教义革新。V.S.奈保尔在《印度:受伤的文明》中认为:虽然印度从法律上废除了种姓制度。但是种姓制度在印度社会中的影响并未消失。
二战后,印度人民在甘地的带领下,进行了“非暴力不合作”运动,逼迫英国同意民族独立。民族解放后,也未进行深入的社会、经济和政治改革,印度仍保留这很多千年传统。民众只有种族概念,而无民族意识;经济主导还是小农经济,地主控制着绝大多数的土地和佃农,没有土地的人,依附在地主家,成为地主的奴隶。这些佃农和奴隶不知道有法律,只遵从地主的安排。
所以,有人说现代印度仍生活在古代的印度社会中。经济基础、法治体系及文化思想都未彻底改变或者调整,因此作为种姓制度的印度教仍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印度。
这或许才是印度“受伤的文明特点。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