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句出自哪里?具体什么意思?
学问,人情,世事“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句出自哪里?具体什么意思?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故此,当贾宝玉未曾着手建设一个全新的世界观时,他对于世界就是不通的。当他开始建设、直至建设成功后,他观过的世界在别人看来则是违逆不通的。一个是原本不通,一个是看起来不通,两者似同而异。
看到这两句话时,贾宝玉是不通世事的,他只是对现行规矩有牢骚,而牢骚和排斥则促使他故意逆反“人情”、“世事”,待到他真正建构起自己的世界观时,所能措手者,却仍旧不外乎人情、世事。亦所谓“今日方知我是我”。
如果用今日文艺青年们所热爱的张岱的话说,贾宝玉便是:
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书蠹诗魔。
但是请记住了,还没说完呢。
好这个,不代表要限于这个。限于这个,便不能算真好这个。
那么与此同时,也就该:
不在乎繁华,不留恋精舍、美婢、娈童、鲜衣、美食之类。
待那个以回忆视角、写女儿故事的贾宝玉着手记述这个故事时,他已经超脱出这些东西,进而以自己建构起来的人情、世事理解这个社会了。
所以文艺青年们不忙着寻找同党啦,同样是好精舍、美婢、娈童、鲜衣,有的人是贾宝玉这样“天生一段痴情”者,也有的是“皮肤滥淫之蠢物耳”。你以为自己跟人家是一道的,人家不见得真乐意跟你站在一起。
前面说道,有两个宝玉,一个是故事中的宝玉,是“不通世情”;再一个是讲述故事的宝玉,是通世情而被世人视为大不通者。必须有这两个宝玉同在,方有这不通世情、却又极尽世情的《红楼梦》问世。
之前我在一篇文章里讲过,故事主人公贾宝玉是可以不懂人情世故的,作为作者的曹雪芹却一定不能不懂,他不但懂,而且是精通。道理非常简单:一个连人情世故都不懂的人,怎么可能写出在人情世故方面达到人精级别的红楼梦吗?
一个人必有所见,才能有所描述,否则岂不是矮子看戏、听人论短长了吗?
红楼梦里颇多冷眼看处,这便是“回忆者贾宝玉”通人情世故的地方。最典型的莫如对王熙凤的描写。王熙凤是巾帼中的英豪,泼辣,亮堂,有主张。她不但喜欢抢风头,争先后,而且极善于权术,功于心计。这些性格,可以说都是非常“男性化”了的,回忆者的贾宝玉不仅没有表现出对“污浊”的厌弃,反而津津有味地铺陈出来,以见出对凤辣子的喜爱。
那么,倘若作者是不通人情世故的人,又如何能看见、看透凤姐儿的机关呢?最有意思的是王熙凤主办秦可卿的丧事后,和他们家琏二爷小别胜新欢,聊起了这件事情。
跟着故事一路看下来的读者都知道,当初贾珍登门邀请王熙凤前去主事,她是跃跃欲试、乃至于有点亟不可待的。再看看对贾琏重述前因后果时,凤姐儿是怎么说的:
凤姐道:“我那里管的上这些事来!见识又浅,嘴又笨,心又直,人家给个棒槌,我就拿着认作 针了。脸又软,搁不住人家给两句好话儿。况且又没经过事,胆子又小,太太略有 点不舒服,就吓的也睡不着了。我苦辞过几回,太太不许,倒说我图受用,不肯学习,那里知道我是捻着把汗儿呢!一句也不敢多说,一步也不敢妄行。你是知道的, 咱们家所有的这些管家奶奶,那一个是好缠的?错一点儿他们就笑话打趣,偏一点 儿他们就指桑骂槐的抱怨,‘坐山看虎斗’,‘借刀杀人’,‘引风吹火’,‘站 干岸儿’,‘推倒了油瓶儿不扶’,都是全挂子的本事,况且我又年轻,不压人, 怨不得不把我搁在眼里。更可笑那府里蓉儿媳妇死了,珍大哥再三在太太跟前跪着讨情,只要请我帮他几天。我再四推辞,太太做情应了,只得从命。到底叫我闹了 个马仰人翻,更不成个体统。至今珍大哥还抱怨后悔呢。你明儿见了他,好歹赔释赔释,就说我年轻,原没见过世面,谁叫大爷错委了他呢。”
凤姐的“深自谦抑”,这里看大有文章。
别人是怎么评价她的?凤辣子,待下人忒严,“有名的烈货,脸酸心硬,一时恼了不认人”。对于这些,身为丈夫的琏二爷恐怕也不好一点不知道。至于给秦可卿操办婚事,更是凤姐儿的得意手笔,荣府上下也没有敢说不满意的。她却说“至今珍大哥还抱怨后悔呢。”。撺掇丈夫“明儿见了他,好歹赔释赔释”。实际上贾琏见了贾珍说起这件事,贾珍对王熙凤能有什么评价,读者是不难想象出来的。
王熙凤以这种方式在丈夫面前显功,更见出人物性情。而作者巨细靡遗地冷眼描摹出来,又岂是不通世情之人。
故此,宝玉所厌恶的“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用来描摹宝玉回忆录之红楼梦,反倒是恰如其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谢邀请!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是出自清代曹雪芹《红楼梦》第五回的一副对联。
这副对联的意思是:把世间的事弄懂了处处都有学问,把人情世故摸透了处处都是文章。
这句对联是曹雪芹对王熙凤的评价。我们不难看出这是儒家的传统观念,表达的是儒家思想中的入世一面,也是封建道德标准之一。
所谓的"人情世故"是封建社会十分重视与讲究的待人接物的重要处事经验。剥削阶级都要利用这一套处事哲学求得自己的生存和发展。而且他们还要求自己的子弟学会这种"学问",会做这种"文章"以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上面所说的"人情世故"与我们今天所说的"通情达理"、"合情合理"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概念。剥削阶级讲究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面上温良恭俭让,而内心里却充满着尔虞我诈。
然而,今天我们所提倡的"通情达理"是指说话做事要合情合理,符合社会的公德,符合道理,它与封建社会的"人情世故"有着本质上的区别。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是在《红楼梦》第五回里的一副对联。
意思是:明白世事掌握其规律就是学问;恰当地处理事物,懂得道理,再总结出来的经验就是一篇好文章。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