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疫情之下,中国经济靠什么才能走出危机呢?
疫情,中国经济,经济疫情之下,中国经济靠什么才能走出危机呢?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从占GDP的比重来看,今年新增的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接近3%,再考虑到财政政策的杠杆乘数效应,应该可以部分对冲疫情引发的经济下行压力。
3.减税补贴支撑消费
展望2季度以后的中国经济,我们认为最有希望启动的是消费内需。
消费长期稳定增长。
首先,消费已经是中国经济增长的绝对主力,无论是消费占GDP的比重,还是消费贡献的GDP增速,都已经超过了50%。
其次,消费增长一直比较稳定,在过去的20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始终保持在8%以上的增速。
我们认为,支撑消费长期稳定增长的背后,是中国的城市化和消费升级。随着居民从农村进入到城市,以及从中小城市进入大中型都市圈,其消费会从衣食类的必需消费,向住行类的可选消费升级。而随着居民收入的稳步提高,其消费升级也会不断持续。
但从今年前两个月的消费表现来看,消费同比下滑20.5%,其中一半的必需消费相对稳定,同比仅下滑8.9%,其中的食品类消费甚至还有增长;但是另一半的可选消费同比下滑37%,其中汽车、家具、家电等消费的降幅都在30-40%左右。
减税补贴支撑消费。
为何可选消费在短期大幅下滑?
我们认为主要原因在于新冠疫情导致的居家限足,所以很多消费行为没法实现,部分可选消费需求被短期搁置。但只要中国城市化和消费升级的趋势没变,中国的可选消费稳定增长的趋势就没有发生变化。后续随着疫情得到控制,经济生活恢复正常,这部分被搁置的消费需求将有希望重新释放。
而政府可以通过减税或者补贴的方式,来激活可选消费增长。
一种方式是对受疫情影响比较大的行业进行补贴,保住相关就业和居民的收入。
2季度受疫情影响最大的应该就是以出口欧美为主的企业。我国单季对欧美出口的总金额约为1.4万亿人民币,今年2季度或面临20-40%的收入下滑压力。如果对这部分企业以补贴员工工资的名义,补贴其出口收入的20%左右,成本大约在3000亿,应该可以防止出口企业大量倒闭和相关企业员工收入下滑,进而拖累消费增长。
另一种方式是对占比较大的消费行业进行专项补贴,释放消费增长潜力。
例如对于消费中占比最大的汽车,可以考虑重启乘用车购置税的减免政策。2019年,中汽协数据显示,我国广义乘用车销量2144万辆,其中占比67%的都是1.6L以下的小排量汽车。如果重启小排量汽车的购置税减免政策,将10%的购置税税率取消,理论上可以增加未来的小排量汽车销售10%,提升整体汽车销量增速6.7%。再考虑到1季度抑制的汽车消费在后续月份释放,未来3个季度的汽车消费增速或有望超过10%。
而2019年我国的车辆购置税总额约为3500亿,按照67%的销量占比,我们需要给小排量汽车减税的金额在2300亿左右。
家电是占比第二大的可选消费,2019年我国限额以上家电和音像器材销售总额为9139亿元,如果对所有家电销售提供10%的补贴,也可以提升家电消费增速10%,所需的补贴金额在900亿元左右。
而汽车和家电是最大的两类消费,通过提供3200亿元左右的减税和补贴,可以有效拉动其后续的消费增速到10%左右。
除了汽车和家电以外,还可以鼓励地方政府效仿杭州等城市发放消费券的行为,向全国老百姓发放消费券或者补贴,促进消费的增长。
4.基建科技稳定投资
而内需中的投资也是稳定经济的重要发力点。
中国有三项投资,分别是基建、制造业和房地产投资,占比都在1/3左右。
首先,基建投资增速有望回升到10%。
2019年,基建投资增速仅为3.3%,连续两年保持在接近于0的历史最低位水平。
为什么过去两年的基建投资增速那么低?原因在于过去基建投资的资金来源于地方政府的隐性负债,但是在17年去杠杆之后,非标融资已经全面规范了,所以近两年的基建投资主要靠中央统筹安排的资金,尤其是地方政府专项债券。
2019年的地方政府专项债总规模为2.15万亿,比18年增加了8000亿。但19年的地方政府专项债主要投向土地储备和棚户区改造,投向基建投资的比例约为30%。考虑到地方政府专项债通常能撬动一倍的社会资金,因而19年新增的基建投资金额仅为5000亿元左右,对应到当年3%左右的基建投资增速。
但是展望2020年,如果地方政府专项债的规模能增加1.05万亿到3.2万亿,同时把投向基建投资的比例从30%提升到50%,再考虑一倍的社会资金参与,就可以新增2万亿的基建投资资金,可以实现10%左右的基建投资增速。
事实上,根据今年前三个月提前下发的万亿地方政府专项债的投向结构,基建投资的比例已经升至85%。因而我们相信,通过新增1万亿的地方政府专项债和提高投向基建投资的比例,今年的基建投资增速有望达到10%。
其次,制造业投资增速有望回升至5%。
在这一次的疫情当中,一方面暴露出来我们的公共卫生设施存在短板,同时各项科技助我们抗击疫情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因而医药和科技应该是未来投资的重点方向。
我们预测,今年发行的特别国债,其主要用处应是投向医药和科技产业,例如生物科技,人工智能、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5G基建、特高压、高铁与轨道交通、工业互联网等。
2019年,虽然中国的制造业投资增速仅为3.1%,但以医药、专用设备、计算机和仪器仪表为代表的医药科技产业投资增速高达14.6%。如果2020年增加1万亿的特别国债发行,并且等比例撬动2万亿的高科技投资,那么即便传统行业投资减少1万亿,也能实现1万亿的新增制造业投资,从而实现5%左右的制造业投资增长。
最后,地产投资保持零增。
对于房地产行业,我们认为房住不炒的基调没有发生变化,因而不会出现类似于2015年的房地产政策全面放松。
同时从货币的角度观察,今年前两个月的广义货币M2增速保持在8%以上,货币的稳定增长意味着全国房价也难以出现大幅下跌。
再从政府对城市发展的长期规划来看,城区人口500万以上的城市户籍依然受到严格限制,与此相应,预计一线和部分强二线城市的地产政策不会放松。但与此同时,我国在过去两年逐步放开了城区人口500万以下城市的落户限制,这些三四五线城市的人口长期有望增加,因而在因城施策的基调下,不排除地产政策会出现一定的调整。
而三线以下城市的地产销量占据全国的70%以上,如果这部分城市的地产销量增速回升,就可以支撑全国的地产销售保持稳定,以及全国地产投资增速不至于大幅下滑。
因此,综合来看,通过新增1万亿的地方政府专项债和1万亿的特别国债发行,将有助于支撑今年的投资增速保持在5%左右。
5.经济能否否极泰来?
预计全年GDP增速3-4%。
综合来看,如果海外疫情能够在2季度得到控制,那么外需对今年中国经济的拖累大约在0.85%-1.7%。
而在内需方面,通过增加各1万亿左右的财政赤字、地方政府专项债和特别国债,我们预计可以实现5%的消费和投资增长。这样在扣除外需的拖累之后,预计全年仍可实现3-4%的GDP增长。
上一篇:女生怎样搭配得优雅美丽又符合年轻人的气质而不显得突兀?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