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高梁主要有哪些病虫害?怎么防治效果好?
高粱,黑穗病,发生高梁主要有哪些病虫害?怎么防治效果好?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在高粱的这些虫害里,以蚜虫为重点防治对象。高粱蚜虫有2种,分别为无翅孤雌蚜和有翅孤雌蚜。高粱蚜虫寄生在作物叶片的背面吸食营养,初期表现为破坏下部分叶片,之后逐渐向高粱植株的上部叶片扩散。同时,蚜虫分泌的大量蜜露会滴在高粱下部茎秆和叶面上,对植株进行光合作用和正常生长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进而导致高粱产量和品质的降低。
在高粱的这些病害里,以高粱黑穗病为重点防治对象。黑穗病,发病部位主要在高粱的穗上,危害症状表现为整个高粱穗为一个大灰包,破裂后散发出大量的黑粉。
二、高粱病虫害的防治措施
1、 高粱的种植进行轮作倒茬,减少连作
在高粱病虫害发生严重的地段,采取与非寄主作物轮作,这么做的好处是打破浸染循环,减少病虫害的累积量。比如实行与甜菜、油料、豆类等作物轮作,且轮作时间至少3年以上,以降低土壤中的病菌量。
2、 适时播种、增加肥料的施用,田间精细管理
不同地方应根据当地气候,适时早播种。如大多地方高粱的播种期为4月下旬,过早或者过晚播种不利于出全苗,从而会降低抗病能力。之后在高粱出苗期,要做好精耕细作,力促苗全,苗壮,使其早出苗快长,减轻病虫危害。同时,在高粱的不同生长时期,采取合理的施肥和灌水措施,促进高粱植株的健壮生长,提高高粱抗病能力。对于高粱蚜虫的破坏,可在早期轻剪有蚜底叶,带出田外进行销毁处理。
3、 应选用抗病良种
选用抗病虫品种,预防病虫害的发生。如铁杂六号、沈杂三号、辽杂115等品种,抗病能力强。
4、 化学药剂防治
1)采用药剂处理种子,如辛硫磷拌种,其方法为将药剂按一定的配比兑入水拌匀,边拌边用药水喷洒在高粱种子上,之后闷堆6小时,每两个小时翻动一次。晾干之后再拌入增产菌,即可播种。
2)拌种试剂可用2%的立克秀或50%禾穗胺。
3)在蚜虫发病时,对应的化学防治方法为将40%乐果乳油对等量的水,之后均匀拌入细砂土内,配制成乐果毒土,扬撒在抽穗前的高粱株上。
以上是我对于高粱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方法的一个回答,希望您能满意。总之,从整地、选种、播种前对种子药剂处理、中耕、施肥等都要认真掌握技术要领,加强对高粱病虫害的防治,这样有利于高粱的增产丰收。
感谢阅读此回答的每一位朋友,望您给我一点鼓励,点个赞吧,笔芯。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你好,高粱病虫害一定要在高粱刚刚长出5-6片叶子的时候开始注意发现和防治!
高粱最常见的病就是叶子上有紫色斑点称作(紫斑病)还有一种就是小虫子,虫子粘粘的小黑点,要仔细观察,要早预防。
一旦出现小虫子,我妈妈一般是撒些家里大土灶烧过的灰,自己家不想打药,我妈妈都用这个方法!
还有很重要一点是:如果大雨天一定雨后把高粱地积水排出去,要不然高粱地积水久了根会泡烂,注意以上几点应该可以种好高粱,希望能够帮到你!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一、高粱黑穗病高粱黑穗病是辽宁高粱上发生普遍的病害,它包括丝黑穗病、散黑穗病、坚黑穗病。症状识别:丝黑穗病在抽穗后症状明显,病株一般较矮,抽穗前病穗的下部膨大苞叶紧实,内有白色棒状物,抽穗后散出大量黑粉。散黑穗病一般为全穗受害,但穗形正常,籽粒却变成长圆形小灰包,成熟后破裂,散出里面的黑色粉末。坚黑穗病通常全穗籽粒都变成卵形的灰包,外膜坚硬,不破裂或仅顶端稍裂开,内部充满黑粉。发生特点:高粱丝黑穗病通过种子和土壤传病,主要是土壤传染,厚垣孢子在土内存活3年左右,在高粱种子露白尖到芽长1—1.5厘米时,侵染高粱幼芽。高粱散黑穗,坚黑穗病菌主要是以厚垣孢子在种子表面附着,带病种子播种后,病菌与种子同时发芽,侵入寄主组织。病菌侵入后,菌丝蔓延到幼苗生长锥,以后随着植株生长点向上生长而伸长,最后在穗部形成冬孢子。防治方法:(1)因地制宜地选用抗病良种。(2)药剂处理种子是防治高粱黑穗病最重要,最简单,最有效的粉法。①2%立克秀按种子重量的0.1—0.2%拌种(米汤拌种)或50%禾穗胺按种子重量的0.5%拌种子。②用20%粉锈宁乳油100毫升,加少量水,拌种100公斤,力求混凝土拌均匀,摊开晾干后播种。③用20%萎锈灵乳油(或可湿性粉剂)0.5公斤,加水3公斤拌种40公斤,闷种4小时,晾干后播种。(3)实行3年以上轮作,以减少土中菌量,是防治黑穗病的重要措施。(4)提倡适期晚播,争取早出苗、出全苗。及时砍倒病株,在灰包破裂之前,将病株砍倒拉出地外集中销毁。二、高粱蚜在高粱上为害的蚜虫主要是高粱蚜,其次还有麦二叉蚜、麦长管蚜、玉米蚜、禾谷缢管蚜、榆四条蚜、统称高粱蚜。为害特点:高粱蚜寄生在寄主作物叶背吸食营养,初期多在下部分叶片为害,逐渐向植株上部叶片扩散,并分泌大量蜜露,滴落在下部叶面和茎上,油光发亮,影响植株光合作用及正常生长,造成叶色变红、“秃脖”、“瞎尖”穗小粒少,影响高粱的产量和品质。发生特点:高粱蚜发生世代短、繁殖快。以卵在荻草上越冬,当6月高粱出苗后,迁入高粱田繁殖为害,苗期呈点片发生。在此期间若持续两旬平均气温在22℃以上,降雨均在25毫米以下(高温多湿)高粱蚜即可能大发生,反之若在此期间降雨量较多,气温偏低,就不利于蚜虫发生。防治方法:(1)早期消灭中心蚜株(即窝子蜜),方法可轻剪有蚜底叶,带出田外销毁。点片施药用0.5乐果粉或40%乐果乳油1500倍液。(2)每亩用40%乐果乳油50克,对等量水均匀拌入10—13公斤细砂土内,配制成乐果毒土,在抽穗前扬撒在高粱株上。(3)5%甲拌磷颗粒剂熏杀,每亩用甲拌磷200克,对沙土5—10公斤,撒入垄沟,每隔12条垄撒1垄,有特效。三、高粱立枯病症状 主要为害幼苗。多发生在2—3叶期,病苗根部红褐色,生长缓慢。病情严重时,幼苗枯萎死亡,引致缺苗。7—8月生育中后期个别地块也有发生,为害根部,引致高粱烂根。病原 Rhizoctonia solani Kuhn称立枯丝核菌,属半知菌亚门真菌。该菌不产生孢子,主要以菌丝体传播和繁殖。初生菌丝无色,后为黄褐色,具隔,粗8——12um,分枝基部缢缩,老熟菌丝常呈一连串桶形细胞。茵核近球形或无定形,0.1—0.5mm,无色或浅褐至黑褐色。担孢子近圆形,大小6—9×5—7(um)。有性态为Thanatephorus cucumers (Frank)Donk.称瓜亡革菌,属担子菌亚门真菌。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 病菌在土壤中存活,以菌丝体或苗核在土壤中越冬,是土壤传播病害。除为害高粱外,还可为害玉米、大豆、甜菜、陆稻等多种作物的幼苗或成株,引致立枯病或根腐病。5、6月份多雨的地区或年份易发病,低洼排水不良的田块发病重。防治方法 参见玉米苗期根腐病。
上一篇:怎样看待危机?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