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为什么广州下大雨,就变成水城,如何改造?
城市,暴雨,福寿为什么广州下大雨,就变成水城,如何改造?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5月12日至13日,一场百年不遇的暴雨山洪袭击了湖南。在受灾最严重的溆浦县,强降雨使全县四座大桥被洪水冲毁,善溪乡与外界交通几乎全部中断,8000多群众陷入“孤岛”无法出行。而在两江乡朱溪镇,两座村小学被洪水吞噬,两座桥梁、五条铁索桥中断。
尽管洪灾百年不遇,但溆浦县两江乡和善溪乡的两万多群众却无一人伤亡。
两江乡朱溪村村民戴复和说,早在5月12日晚,镇上的干部就挨个给村里打电话,并连夜组织村民转移。最惊险的一幕发生在5月13日早晨,当时有40多名修建河坝的外来民工住在临河的房子里不肯转移,在乡政府干部软磨硬泡后,这40多名民工刚转移不到5分钟,身后的房屋就轰然倒塌。“如果不是乡里干部们挨家挨户做工作,并亲自驾排疏散群众,在这么猛的山洪袭击下,全乡一万多人‘零伤亡’是不可能实现的。”
然而奇迹过后,这两个乡的居民却面临家乡“不宜人居”的无奈。
记者在善溪乡和两江乡采访时发现,这两个受灾严重的乡镇均处于狭长的山谷当中。特别是两江乡朱溪镇,四面环山,穿镇而过的一条公路就处于朱溪江畔。当地村民告诉记者,平时朱溪江水很浅,但山洪袭来时,在短短两个小时内,江水陡涨十四五米。
“虽然是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从地形上看,朱溪镇并不适合人类居住。”两江乡长刘岳清说,“朱溪的上游新化山区是湖南的一个暴雨中心,一旦发生强降雨,附近近200平方公里区域内的山洪就全部汇集到几条狭窄的河道,而朱溪镇地处群山环绕之中,除了沿江两岸,很难找到一个适合建设居民区的地方。”
专家提醒,每当灾害袭来,人们习惯于使用“50年一遇”、“百年一遇”、“最强”“罕见”等词语来形容其偶发性。然而,偶然中有必然,如果不摒弃“重建设轻规划”的旧有观念,没有防患于未然的合理人居规划,概率再小的灾害一旦发生,引发的将是巨大的危机。
千年福寿沟:古排水工程的现代启示
13日到14日,江西省赣州市出现暴雨,24小时降水将近百毫米。倾盆而下的雨水,并未让赣州这座千年古城发生明显内涝。赣州市古老的城市排涝设施——福寿沟仍在地势相对低洼的老城区发挥了重要作用。
赣州三面环水,是赣江的发源地,章江、贡水在这里合流而成赣江,使得这里自唐末建城以来就为内涝所困。北宋熙宁年间(公元1068年-1077年)刘彝任虔州知军,主持规划建设了赣州城区的街道,并根据街道布局,地形特点,采取分区排水的原则,建成了福沟和寿沟两个排水干道系统,服务面积约2.7平方公里,有12个出水口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排水干道网。
赣州市文物局局长韩振飞介绍,福寿沟是我国古代城市建设中极有创造性的城市排水雨污合流制综合工程,不仅是“宋城赣州”的一处重要文物,而且历经近千年风雨至今仍是赣州市老城区十多万居民日常排放污水的主要通道。
赣州市水利局副局长钟永浩介绍,福寿沟是一个主次分明、排蓄结合的排水网络。福寿沟与沿线众多的池塘连通,这些池塘在暴雨来临时可以调节流量,减少下水道溢流,平时还可以养鱼种菜,形成生态环保循环链。
韩振飞说,在有记载的近几十年内,福寿沟范围内的老城区只在1992年由于城区建设阻塞了福寿沟发生过一次较大的内涝,后经清理维修至今再无内涝发生。
专家认为,作为古代城市排水工程的智慧结晶,福寿沟精湛的设计和工程设计容量的超前性值得当今城建部门借鉴。赣州市市政工程管理养护处办公室主任王荣洪说,福寿沟工程通过科学合理的设计,利用城市地形的自然高差,全部采用自然流向的办法,做好城市绿地和水体的保护,形成一定的雨水蓄积能力,使城市的雨、污水自然排入江中和濠塘内。韩振飞说,福寿沟宽90厘米、高180厘米的断面,以现在集水区域人口的雨水和污水处理量,即使再增加三四倍流量都可以应付,不会发生内涝,“古人的前瞻性令人赞叹”。
为什么古人建设的排水系统历经近千年而不衰,而在经济发达、科技先进的今天,我们的城市排水系统如此脆弱?
给排水专家、南昌市城市规划设计院总工程师李益飞说,原因之一在于目前我国城市排涝工程的标准规范太低。他说,水利部原来的城市排涝标准是防御20年一遇的暴雨,目标是“一日暴雨一日排干”。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口密度的不断提高,极端气候的频繁发生,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这些标准早已不符合时代的要求。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投资改造
上一篇:月子之仇,事后你会原谅和释怀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