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正统朝宦官专权局面形成的原因?
宦官,皇帝,朱元璋正统朝宦官专权局面形成的原因?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也就是因为这种大臣之间的内斗,加上大臣派和后宫派之间也有或明或暗的利益关系存在,才导致了在夹缝中生存的宦官得以生长起来,比如一直以来都很想杀王振的孙太后,在正统元年就有过一次差点诛杀了王振的情况发生,结果在朝廷上一宣布后,是“英宗跪为之请,诸大臣皆跪”,这诸大臣中就包括了上面所说的“辅政五大臣”。
而且王振弄权之事可不是突然为之的,而是从明英宗继位开始就弄权,比如正统元年,王振任命亲信纪广为禁军都督;正统四年,杨士奇、杨溥因为一件杀人案闹了别扭,受害人为杨溥乡里,被告人则是杨士奇乡里,杨溥主张死刑不得上诉,杨士奇主张因公事而过失杀人,双方僵持不下,连孙太后都迟疑不定。
最后由王振建议处理,还回旋得滴水不漏:“二人皆挟乡故,抵命太重,因公太轻,宜对品降调”。王振两不相帮,主张把被告人降职即可,得到了一致好评,靠着在断案中保持公平、公正、公开,王振就“渐摭朝事”了,之后,正统五年,王振公然和杨士奇讨论内阁人员调动事务;六年,矫旨将亲信升入六部重职,其侄子管理锦衣卫、党羽安插在东厂等,这一段时间里,张太皇太后、三杨都还活着,可他们却没有一人去制止王振,这实在令人费解。
以我个人的看法:这段时间里,太后派和大臣派可能翻过一次脸,最后以大臣派获胜而告终,像正统七年,张太皇太后去世后,后宫地位最高的孙太后自此没管过事,要不是土木堡之变后,朝廷里的实权人员死伤殆尽,人心不稳,孙太后才出面迎立朱祁钰为帝的话,或许孙太后这辈子都无法在朝廷起到什么作用了。
而王振自正统元年就开始弄权一事,可大臣派却故意对后宫隐瞒,掩盖住王振的罪行,目的就是要讨好王振,借机拉拢在王振背后支持他的朱祁镇,这是他们最后也没想到:自己赢了后宫虎,却引来了阉党群狼,最后还造成了千古耻辱的土木堡之变,这就是大明党争之下所带来的巨大祸害了。
总结:宦官王振之所以能够在正统年间专权,并不能单纯地看作是朱祁镇一个人的原因,而是自朱元璋时期就遗留下来的那个并不牢固的规矩,加上当时的朝局影响而成的
朱元璋虽然定下了规矩,可就连他自己本人都没有严格遵守着,后代大明帝王同样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地越过底线了,到王振时期,宦官掌权已经算是比较严重了,知识、势力、权力都有了,连本来应该把握在皇帝手里的“批红”大权,此时也逐渐转移到宦官手里,可是不论是皇帝、后宫还是大臣,似乎都没有一个人看见这权力转移背后的危机。
这也就怪不得王振连朱元璋立下的铁牌都敢搬走了,这可不是他真的想试试自己的头硬不硬,而是他心里和明镜似的,百官、后宫、皇帝,他们三方都有用得着自己的地方,也都不可能为了个已经没什么影响力的铁牌而杀了自己,制度是人定的,可制度同样也可因人而变。
作者/一贰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谢邀请。这一切都源自于土木堡之变,大明帝国建立初年,朝中分为两派,一派是通过8股考试选出来的文官集团,他们一旦入朝为官,便根据同乡师生同门组成了庞大的文官集团势力,在朝廷中间有了很强的话语权。另一派就是大明帝国建国之初武将们通过拼死作战,浴血冲杀拿到的功劳得到了许多的风赏和爵位,树大根深,在朝廷中的地位无法撼动,这就引起了文官集团的不满,土木堡事变造成了天赐良机,大批的武将勋贵门几乎在这一场战役中损失殆尽,朝廷只能依靠文官集团了,当他们上位以后便得意忘形,企图架空皇帝,把持朝政,皇权岌岌可危,在这种不利的态势下皇帝为了在这一场拔河比赛中赢取胜利,就必须借助另一股势力这就是几千年来引人诟病的宦官集团,这些宦官们从小陪伴皇帝长大,和皇帝的关系相当的亲密,被视为自己人,当他们看见自己的主子被文官集团欺负架空,也非常愿意冲出去帮助皇帝拿回皇权,由于利益一致,所以皇帝选择宦官充着自己的打手,和文官集团斗个你死我活,这样皇帝可以居中平衡,永远掌握皇权。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你好,我是一根有思想的韭菜,我来回答您的问题。那么发生在正统朝宦官专权的局面,大的、比较出名的总共有三次。
第一次发生在东汉末年
熟悉三国的肯定知道三国开头第一句就是“东汉末年,十常侍内乱”。十常侍内乱就是以张让、赵忠为首的十个太监惑乱朝纲,把持朝政,闭塞皇帝耳目,同时还造成了著名的“党锢之祸”。
东汉宦官专权的局面的造成,是由于东汉后期的皇帝都是幼年继位,小小的年纪背后有太后把持朝政,所以在皇帝长大后,会利用身边最亲近的宦官来与太后这边的外戚势力作斗争。比如说灵帝刘宏即位后,宦官势力愈加猖獗,宦官曹节发动政变,窦太后被囚禁,独霸朝政,宦官成为了皇帝的衣食父母。
第二次发生在安史之乱之后
唐初,宦官数量不多,地位也不高,无权过问军政大事。开元、天宝年间,宦官激增到3000人,随着宦官集团的壮大,宦官干政的现象也产生了。
“安史之乱”之后,唐朝的国力呈断崖式下降。马嵬驿事变之后,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用权阉李辅国执掌禁兵;德宗用宦官充任护军中尉和中护军来统帅神策军等禁军;宪宗以宦官充任枢密使,为皇帝上传下达。
宦官掌握军权以后,地位愈加巩固,权势愈加膨胀,连皇帝的生杀废立也操纵在手中。宦官专权局面由此形成,发生过著名的“二王八司马”事件和“甘露之变”。
第三次宦官干政从明朝中期开始
洪武年间,朱元璋鉴于汉、唐末期政败阉宦的历史教训,在宫内铸铁牌禁止内臣干政。
靖难之役中,南京的太监向朱棣透露情报,燕王旧邸宦官也亲历战场,功勋卓著。燕王朱棣于是认为家奴可靠,称帝后给予了宦官一定的军政大权。
上一篇:山东疫情会反弹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