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杜甫,处士,儿女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于是,看到了友人的子女,杜甫才如此感叹:
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
杜甫感慨,时光匆匆,连下一代人都能代父接客了,一时间更是百感交集。尤其是看到友人的子女如此讲求礼仪,处事周到,更是大感欣慰。
此时失态的不是这些小辈,反而是杜甫和他的老朋友卫八处士。
卫八处士没等杜甫回答其子女的问题,就马上打断了,立刻让他们去准备宴席,他要款待这位老友,今夜注定要一醉方休。
要知道,杜甫这次来拜访,实际上是和逃难没什么区别的,一路之上的遭遇可以说是非常的困顿,而他和卫八处士已经二十年未见,两人的情谊是否能经得起时间的洗练呢?
这是杜甫也不能确定的事情。
所以,在看到卫八处士和自己一样激动的时候,杜甫感慨: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
本来是极为欢乐的场景,老友阔别,故人仍在,但是杜甫再次想起了其他的故人,并且进一步想到,这一次和卫八处士在这兵荒马乱时期的见面是否也是永别呢?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杜甫这一句转折在气氛上是极为突兀的,但在情感上却又是极为顺畅的。让人读来心中不禁一酸,感叹世事无常。
杜甫诗歌的魅力,就在于其自然情感的流露
诗歌注重“情感”的抒发是一贯以来的追求,尤其是乐府、古风一类的作品。
但自从沈约、周颙等人发现了汉语有“平上去入”四个声调的秘密,诗歌也从古体诗发展到了近体诗阶段。李白就是以古体诗扬名,而杜甫正是以近体诗擅场。
那么,在创作上,近体诗就比较注重形式的雕琢,不仅情感要说得过去,卖相也要好看。
杜甫显然是在两个领域中都达到了一个极高的程度,否则也不会如此盛名。
从《卫八处士》这首诗歌中来说,我们几乎看不到雕琢的痕迹,一切都是随着杜甫的所见所感而来。从其突然的造访,到见到卫八处士和其儿女的欣喜,再到对于时事的感慨,有着一条非常清晰的脉络。
而在叙述的过程中,没有任何一处稍显繁复的辞句,每一句甚至每一个字都是自然情感的流露,这也是杜诗经常给人的感觉。
从这首诗的首句可以看出其对于古风等诗歌是有所继承的,将人生遭际和星辰天象做一个类比,这是何等大气的开篇。
如果稍显平庸的诗人是难以为继的,而这也是魏晋初唐等时期很多古风大家经常用的方法,非文学上的大才不可得。
比如曹植首句“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李白开篇“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
杜甫也经常使用这样的手法,比如其写洪水,第一句就是“二仪积风雨,百谷漏波涛。”
同样的,在写这种阔别重逢的遭际之时,将“参”与“商”的星象,将人生的漫长都涵盖其中。
这显然是一种非常具有挑战意义的文学笔法,但在乍读杜诗的时候,并不会有突兀之感,关注点反而被其中所蕴藏的情感所牵引,这是杜甫驾驭文字的能力已达化境的表现。
杜甫的一生欢乐少,忧患多,这和他的人生遭际有关,苦于不得志的同时又遇到家国丧乱,所以在其很多诗歌里都蕴含着一抹悲情。但这种悲情不是属于杜甫个人的,而是众生都可能有过的伤痛。
就像这首《赠卫八处士》一样,读之令人辛酸、感慨。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
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出自唐•杜甫《赠卫八处士》。
两句大意是:上次我到你家作客时你尚未结婚,现在你的儿女已排列成行了。
久别重逢,彼此容颜的变化,自然是最容易引起注意。
二句则别开蹊径,以上次相会时卫八尚未完婚,二十年后此番重逢时,卫八的儿女已成行的变化,抒发人生易老、迟暮已至的喟叹,既避开“相逢鬓已霜”之类的俗语,又突出与友人分手时间之长,友人变化之大,给人以语新意新之感。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这句诗,出自杜诗里的名篇《赠卫八处士》。
赠卫八处士 [唐]杜甫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
访旧半为鬼,惊呼热衷肠。
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
问答乃未已,驱儿罗酒浆。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这是乾元二年春天,杜甫在华州拜访自己少年时期的好友卫八时所作的一首诗。这首诗语言简朴,情感真挚,娓娓道来却能动人肺腑。
整首诗如果我们看成两段的话,“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这一句正好处在两段的连接点上。
第一段作者是在感怀往事,从人生不相见的淡淡哀思,一路写到访旧半为鬼,惊呼热衷肠的肝肠寸断。这里边既有对于时光不再的无奈,更有对世事纷乱的感慨。
第二段作者写相逢。感怀往事为悲,今夕相逢为喜,从悲转喜这种情感的巨大转变,杜甫用了一句“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就不着痕迹地转换了过来。整首诗的格调也便得轻松喜悦,“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杜甫与卫八的重逢之喜表现的淋漓尽致。
杜甫的诗向来有这种笔挽千钧的气势,在别人不能停的地方停下,在别人不能转的当口转折。他的名句“朱门狗肉臭,路有冻死骨”“明眸皓齿今何在,血污游魂归不得”就是经典的范例。但是这两句都是由喜转悲,而“昔别君未婚,儿女忽成行”却是由悲转喜,因此转折更加自然,喜悦的情感更加的真切,也更容易让读者感动。这和杜甫自己的生活是分不开的。
当时,杜甫自己也有了好几个孩子。他在安史之乱中逃出长安后,回到家里,说“生还对童稚,似欲望饥渴。问事竟挽须,谁能即嗔喝?”见到孩子,自己连身陷贼中遭受的所有苦难都忘了。孩子们问他事情揪着他的胡须,他都不舍得呵斥他们。同样,当他看到卫八的儿女,看到他们彬彬有礼地招待自己时,他也一定想到了自己的儿女,想到了他“痴儿不解父子礼”,“访旧半为鬼”的悲伤都化为了对孩子的怜惜与喜爱。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